2021年5月21日,数字记忆跨学科交叉平台阶段性总结暨2021年启动会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信息楼)209会议室召开。本次会议由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刘越男教授主持,平台首席专家冯惠玲教授,学校规划处副处长姜昊副教授,2021平台主要参建人员(按姓氏拼音)陈健、贾铁英、加小双、阚红柳、刘力超、马林青、祁天娇、任瑾、王雪莲、徐碧珊、杨冠灿、杨建梁、朱晓梅等出席会议并进行项目研讨。


会议合影
会议首先由平台首席专家冯惠玲教授汇报项目进展。冯惠玲教授介绍了项目的基本背景,并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服务、国际交流、制度建设等多方面汇报了项目的建设进展与主要成果,既有建设成果达到预期建设目标,部分甚至超额完成。冯惠玲教授表示,2021年,学校出台了新的“双一流”跨学科重大创新规划平台管理办法,提出了“方向明确、凸显成效;重视内涵、强调贡献;聚焦成果、突出亮点;创新机制、推动交叉”的平台建设原则,“数字记忆跨学科交叉平台”将遵循相关原则,继续推动平台相关内容建设,首先,要推动“教学-科研-项目”三位一体建设格局的成熟完善;其次,要提高“两站一库”的建设质量和数量;再者,要创新数字记忆、数字人文课程体系,实施第五期数字记忆厚重人才培养计划;最后,要强化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提升项目的传播能力和效果。汇报最后,冯教授还提出了平台建设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希望在后续建设中能得到更多的支持。

冯惠玲教授进行项目汇报
接着,2021年分计划负责人进行了项目汇报。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马林青副教授汇报了“北京记忆”专题网站的建设计划与进展。马林青表示,北京记忆专题网站的总体内容架构基于文化内容分析法建设而成。2020年北京记忆专题网站新上线7个专题网站,并设计开发若干数字文化创意产品。此外,2020年还对此前已上线的专题网站进行了优化。2021年,北京记忆专题网站计划新增“北京楹联大观”“北京票证记忆”“北京水峪村记忆”“槐映四九城”等四个专题。目前新增的四个新专题都已开展相关工作。

体育部任瑾老师介绍了“奥运藏品数字博物馆”建设方案。任瑾表示,2021年是北京冬奥会筹备的关键年,北京也将成为历史上首个“双奥”之城,“奥运藏品数字博物馆”将采用3D扫描、拍照等技术手段,对学校博物馆2008年收藏的200余件实体藏品和奥林匹克收藏家侯琨的个人收藏进行数字化展示。数字博物馆预期建设成果包括:地图展厅、以3D场景的形式设计网站、北京奥运专题展厅、博物馆VR全景导览等。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加小双老师介绍了“我的北京记忆”互动网站的建设情况。加小双表示,互动网站是“两站一库”中的基本构成,现有资源构成包括图文、音视频等,页面包括精选记忆、大众记忆、学生作品等,旨在以数字形式捕获、记录、保存、重现北京记忆,并免费开放给社会公众阅览。2020年互动网站共接收各类资源1GB,但因用户活跃度低、缺少持续性运维人员以及疫情影响社群建设等原因,目前,网站还面临运营、运作和环境等方面的困难。2021年,互动网站的建设目标是丰富和优化,在资源建设、人员建设、社群建设和网站优化上都继续推进。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杨建梁老师介绍了“北京数字记忆平台和资源库”建设计划。杨建梁老师表示,截止2021年3月,“北京数字记忆资 源库”共建有24个类目10211条资源条目,元数据分为基础元数据和自定义元数据两部分。2021年资源库建设的关键词是丰富和开放,一方面要继续丰富平台数据,依托各专题团队开展著录工作、依托学校图书馆开展批量历史典籍的数字化工作,以及计划与其他文化机构合作共享记忆资源;另一方面开展记忆资源的深度数据化,按照“存起来”“算起来”“亮起来”三步走,实现记忆资源的结构化、语义化和智能化,实现从记忆资源建设到知识的创造。

会议讨论现场
学校发展规划处姜昊副处长发言,他表示,在学校若干“双一流”跨学科重大创新规划平台项目中,“数字记忆跨学科交叉平台”在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和社会服务方面等都做了大量工作,成果突出,对学校、学院以及学科的发展都有很大贡献,各个分计划也有序开展、进展显著。学校规划处将继续全力支持该平台的建设。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刘越男教授在会议最后进行总结发言。她首先向参会的各位嘉宾、以冯惠玲教授为代表的平台建设团队表达感谢。刘越男教授指出,“数字记忆跨学科交叉平台”对于学院、学科的推动力已经显现,包括孵化了数字人文荣誉辅修学位、孕育了全国第一个数字人文硕士学位、建设了全国第一本专业性数字人文期刊、开辟了一个新的数字人文领域即数字记忆等。希望通过这个跨学科交叉平台,在推动跨学科发展的同时,各参与学科也能汲取营养,更好地反哺原学科发展。刘越男教授表示,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将配合学校建设规划,为平台的持续建设和发展提供全力支持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