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7日至18日,首届中国人文学科年度发展大会“数字人文学科建制与教育创新”分论坛在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隆重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与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联合主办,国内数字人文本硕博专业和学科建设单位代表、高校与文化科研机构数字人文课程建设与研究的前沿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数字人文教育与学科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前景。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闫慧教授主持。国家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院长冯惠玲与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党委书记邓国林先后致辞。冯惠玲教授指出,数字人文需深入人文学科内核,推动学科创新发展,培养兼具跨学科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提升认知力、想象力、创新力与项目的实现力。邓国林书记介绍了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档案与电子政务系的发展历程,期待本次论坛成为思想交流与学科合作的新平台。
议题一:数字人文人才培养体系与学科建设前瞻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王芹教授主持主旨报告。上海师范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贺作题为“‘数字文学研究’及其中国实践” 的主旨报告,系统梳理了国内数字人文教育现状及学科建设面临的挑战,强调技术与文学研究的深度融合路径。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数字人文系主任梁继红作题为“数字人文的学科建制问题与中国人民大学的实践探索”的主旨报告,从历史主义的认识论出发探索数字人文的发展历程及其属性认知,结合跨学科与超学科问题探讨数字人文学科化建制与挑战,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教育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学科知识框架与内涵式发展的未来趋向。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图书馆副馆长李飞跃主持会议发言。青岛恒星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执行院长黄岩作了题为“数字人文人才培养的‘恒星模式’:产教融合和项目驱动实践”的会议发言,介绍了“恒星模式”,展示产教融合特色,剖析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匹配问题。贵州师范大学数字人文学院院长李绿山作了题为“数字人文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的会议发言,结合贵州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特色,强调培养“人文+技术”复合型人才,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保护地方文化传承。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学院院长满全作了题为“数字人文专业:边界、内涵及进路”的会议发言,提出聚焦人文、计算机与交叉学科三大领域,构建课程、教材、实践等五大体系,突出产教研融合与区域文化数字化的重要性。
内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副院长于军民作了题为“数字人文专业项目制人才培养模式初探”的会议发言,分享了项目驱动的数字人文本科教育创新,依托地域文化资源,培养学生古籍整理与数字考古能力。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周红兵作了题为“安庆师范大学数字人文专业建设:探索与问题”的会议发言,介绍了依托地方文化的专业建设经验,聚焦“龙眠山诗文地图”数据库等项目,探索地域文化与数字人文融合路径。昆明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朱供罗作了题为“数字人文专业建设与数字云南战略”的会议发言,探讨了数字人文专业与“数字云南”战略的结合,以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数据库、“云南非遗青年说”等项目为例,展现边疆民族地区的学科特色。
议题二:聚焦数字人文课程建设
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学院院长满全主持。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陈静作了题为“基于人工智能素养的数字人文教学实践”的会议发言,介绍了南京大学慕课及与哈佛大学等高校合作的数字人文工作坊,通过项目制教学培养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内江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陈康哲作了题为“面向大一新生的《数字人文概论》课程建设”的会议发言,剖析了面向大一新生的《数字人文概论》课程困境,提出优化课程内容层级、开发模块化教材的方案,强调基础知识与前沿技术的平衡。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丁家友作了题为“开门见山:数据科学与数字人文的融合叙事”的会议发言,以“苏州园林数字地图”等项目为例,探讨数据科学与数字人文融合的理论、工具、应用三层架构,强调融入对数字殖民主义的批判性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副教授胡韧奋作了题为“面向新文科人才培养的程序设计与NLP课程建设”的会议发言,分享面向文科生的编程教学实践,介绍了“应用语言学 + 人工智能” 双学位项目,希望以解决真实的问题为目标,建设兼顾基础性、强调应用性的课程。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飞跃作了题为“数字人文教学中的闭环思维”的会议发言,结合近代胡适等“整理国故”传统,阐述数字人文教学中的闭环思维,强调推动跨校实践项目,提升研究可验证性与数据公开性。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长聘副教授苏祺作了题为“项目驱动与跨学科协同:数字人文课程的实践探索”的会议发言,介绍了北大暑期工作坊的教学实践,分享了项目驱动与跨学科协同的数字人文课程实践探索,强调技术与人文的深度融合。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王东波作了题为“古籍智能化信息处理课程探究”的会议发言,聚焦古籍智能化信息处理课程,提出翻译二十四史的目标,详细探讨了开设编程、数据标注、大模型应用等实战课程的实践心得。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王晗作了题为“历史文化名城典型片区的信息提取——基于东吴人文数字平台的应用”的会议发言,围绕“苏州历史文化名城典型片区信息提取”成果,介绍东吴人文数字平台的建设思路,并分享了引导学生参与数据库建设的教学经验。
中国社科院大学数字史学研究中心、历史系副教授向静作了题为“谁在学习数字人文?——基于数字史学工作坊个案的观察与反思”的会议发言,基于“数字史学工作坊”学生画像研究,反思工作坊筛选机制可能加剧的教育不平等,提出分层培养策略,平衡理想型学习者与日常教学需求。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教授、数字人文系副系主任杨建梁作了题为“AIGC时代数字人文专业的智能素养培养: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思路”的会议发言,提出AIGC时代课程体系设计,强调智能素养在AIGC时代数字人文教育中的关键地位。北京大学智能学院研究员、教材建设博雅特聘教授袁晓如作了题为“跨学科的数据可视化教学”的会议发言,介绍了北京大学数据可视化课程体系,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成果,凸显数据可视化技术在数字人文研究中的独特价值。
议题三:数字人文精彩课程展演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档案与电子政务系主任毕建新主持课程展演。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所长刘炜与清华大学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钟周担任课程展演点评专家。
一:数字记忆建构的理论与方法(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教授马林青与讲师王一楠联合展示了“数字记忆建构的理论与方法”课程。马林青副教授以票证数字化为切入点,介绍票证本体模型构建及数字票证网站,涵盖票证简史、大观、往事、显微、奇妙行及数据检索等主题,旨在通过数字记忆实现历史诠释与文化传承。王一楠老师围绕课程的教学环境创新,介绍了“超时空全景课堂”项目,通过CAVE空间与VR技术,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历史场景,突破传统课堂局限,营造身临其境的教学氛围。
专家点评:钟周指出,课程具有独特的历史厚重感,通过多模态的展演,让大家身临其境到课程情境之中。她建议课程以教学成果奖逻辑优化叙述,聚焦具体问题,清晰呈现课程设计。刘炜指出,课程深入挖掘票据档案与特藏资源,兼具学术高度与通俗表达,从实践层面展示了票据类文献的描述规范、资源组织方式及数字策展的方法论,体现出极强的可操作性与教学启发性。他建议进一步探究数字人文与记忆建构及理论之间的关系,凸显数字人文在史料解构与知识再生产中的独特价值。
二:VR技术与应用项目实践(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讲师张宁展示了“数字人文微专业系列课程之《VR技术与应用》项目实践”。此课程为北师大数字人文微专业培养方案的一部分,涵盖专业定位、信息与数据素养、软件工具与方法、项目管理四大模块,为全校通识选修课与数字人文专业选修课,前期注重理论,后期聚焦实践与分析能力培养。展演通过VR《维摩诘经》系统案例,展示多学科学生协作,从壁画与文献中挖掘经典内涵,结合AI重绘写实风格等内容。
专家点评:钟周指出,课程内容作了精选设计,兼顾入门与兴趣的持续性。她建议为学生画像,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特长,鼓励课程结束时分享学习经验。刘炜指出,课程体系设计严谨、定位清晰,技术与实践并重,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深度融合。课程强调学术严谨与知识溯源,有效避免数字化时代中常见的“以讹传讹”现象。他建议兼顾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如为不同背景、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三:档案学课程中的数字人文嵌入(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谢诗艺展示了“互鉴共荣:档案学主干课程中的数字人文教育嵌入”。她从“前提”“过程”“路径”三方面阐述如何在档案学专业主干课程中嵌入数字人文教育内容,即可以通过思想启迪、过程浸润、内容支撑实现融合。课程以“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案例为切入点,通过多模态叙事与案例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档案工作的服务性、管理性、科学性、政治性与文化性。
专家点评:钟周指出,档案学课程融入数字人文的方式,引人入胜,通过重大历史事件“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的案例讲解,解释档案如何捍卫国家和民族权利,两者的融合能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刘炜指出,课程目的设定与理论框架构建清晰,系统阐释了关键概念与学科交叉的教育意义,是数字人文与档案教育融合教学的范例。他建议,适当增加更多知识点的提炼与穿插,提升学生的系统性知识收获和理论认知能力。
四:第七档案室——世界记忆的隐藏关卡(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
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副馆长陈鑫展示了“第七档案室——世界记忆的隐藏关卡”课程,介绍中国丝绸档案馆的馆藏特色,重点介绍了如何通过解谜书、密室与剧本杀等创意设计,让丝绸档案活起来。这些设计内容具有娱乐与探秘属性,又体现了一定文化深度,展现档案开发的创意潜力。
专家点评:钟周指出,展演叙事方式十分生动,以探秘、解谜、戏剧化的方式活化了档案记忆。她建议,进一步阐述沉浸式方式与丝绸档案及数字人文的结合机制。刘炜指出,课程充满实践气息,“第七档案室”沉浸式文化活动,极具创意,提升了档案资源的社会可见度与公众参与度,揭示了档案资源在数据化、游戏化与视频化处理之后所释放出的新潜能,为文化遗产的传承性保护、参与式传播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现实样本和想象空间。他建议,进一步推动资源的数据化与数智化建设,提升理论维度,开创数字人文实践的新局面。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数字人文系主任梁继红作课程展演环节的总结发言。她认为,四个课程组在长期教学实践和工作积累的基础上进行了精心准备,充分展现了数字人文领域创新成果与教育实践。两位专家针对课程的理论框架、内在逻辑、能力培养与教学设计实现之间的贴合度等根本问题作了深入点评。她还代表论坛主办方,感谢参与会议服务的各位老师和同学,特别感谢与会专家的支持,期待未来更多交流与合作机会,共同推动数字人文教育持续发展与学科建设不断完善。
凝聚共识,展望未来
本次论坛围绕数字人文人才培养、学科建制与课程创新,深入探讨了学科融合的实践路径与挑战,展现了当下高校和文化单位在数字人文领域的特色探索,形成了“内涵式发展”“跨学科协同”“产教研融合”“多样化人才培养”“区域文化赋能”等诸多共识。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我国数字人文学界在学科建制与教育创新上开启了积极探索与携手共进的新局面。与会方未来将进一步深化合作,推动跨界深度融合,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