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
智慧图书馆数据标准体系研究
对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数据标准体系展开讨论,以期从数据标准化的视角探讨智慧图书馆在经历概念辨析、体系构建、模式创新后的"智慧"落地问题。[研究设计/方法]以智慧图书馆视域下的数据标准体系为研究对象,结合大数据理论和数据生命周期理论提出智慧图书馆数据标准体系,并通过质性分析方法对标准体系框架搭建和内容建设展开讨论。[结论/发现]智慧图书馆数据标准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充分融合图书馆内的资源数据、管理数据和用户数据,围绕数据生命周期模型构建科学的体系框架,同时从组织性数据标准、管理性数据标准和使用性数据标准三个方面深化标准体系的内容建设。[创新/价值]从标准体系研究的视角,结合智慧图书馆大数据环境和数据生命周期模型,构建了智慧图书馆数据标准体系框架,就标准体系内容建设展开深入分析,相关结论能够为我国智慧图书馆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
我国信息公开政策计量分析:权利主体、法律渊源与政策工具
信息公开政策是国家引导和调控信息公开工作的主要手段,是信息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和重要规范。[方法/过程]文章运用政策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761条信息公开政策进行多维度测量,解析我国信息公开政策中的权力主体、法律渊源和政策工具使用情况。[结果/结论]研究发现,信息公开政策相关权力主体,虽然涉入有一定滞后性,但是整体参与度很高,权力协同较深;相关法律渊源关系切实反映出我国由企业信息公开向政府信息公开转变的历程,以及企业信息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全面发展的特色;基于内容维度和工具维度的政策工具二维分析框架,发现我国信息公开政策存在供给型和需求型政策工具使用不足、政策工具组合结构欠佳等问题,未来应该加强供给型和需求型政策工具的使用,优化政策工具的组合结构。
-
科学数据与科研档案的管理协同:调查与思考
立足国家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整体效益,以增强国家科技信息资源综合治理能力为目标,调查科学数据与科研档案管理协同的发展现状,探索相关推进策略。[方法/过程]综合运用实地调查法、网络调查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收集中、美、英、澳4个国家的科技主管部门、档案主管部门、科研资助机构、科研机构、科学数据管理机构、档案机构及相关国际组织的相关政策文本和实践材料,展开内容分析和后续研究。[结果/结论]在政策层面,科学数据管理政策中与档案相关的规定集中体现在将档案馆视作存储基础设施及将归档视为科学数据管理活动;科研档案管理政策中与科学数据相关的规定集中体现在承认科学数据的档案属性,并将其纳入归档范围;科研资助机构的政策要求明确科学数据的归档和保存问题。在实践层面,国外在组织、政策、业务、服务等方面形成相对丰富的协同实践,国内的协同实践则刚刚起步。最后,从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协作模式、业务融合、服务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推进管理协同的发展建议。
-
从“附庸”到“独立”:中国现代档案学初步建立及其学科属性的历史分析
中国现代档案学的创建是现代学术发展与社会转型的结果。20世纪初期,整理旧王朝出土和遗留的历史档案,以及改革现行公文程式、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等不同性质的档案问题集中到来,史学、图书馆学和行政学等先行现代学科自觉展开相应问题的档案研究。20世纪30年代后期,在现代学术交流机制的推动下,档案学学术共同体初步形成。1940年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为申请增设档案管理专科致教育部的呈文是中国现代档案学的独立宣言。中国档案学独立化过程表明,中国现代档案学在创建之初具有中国化内驱力和综合性学科属性。
-
被遗忘权对图书馆档案馆信息存档及信息获取的影响
了解被遗忘权对图书馆档案馆信息存档与信息获取的影响对于记忆机构开展记忆留存工作,及在记忆留存与提供获取过程中平衡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通过案例分析、法律及政策文本分析等方法,对被遗忘权的权利内容及其对图书馆档案馆信息存档与信息获取的影响开展研究,并提出启示和建议。[结果/结论]被遗忘权的确立和保护并不会阻碍图书馆档案馆信息存档,但可能会导致已存档的某些个人信息不能或被限制提供获取。图书馆档案馆在进行信息存档时,需要遵循数据最少化原则及确保存档信息完整性原则,同时,还需建立和完善全过程审查机制,包括信息提供获取审查机制、信息移除审查机制及移除信息恢复提供获取审查机制,必要时也可对个人信息进行假名化处理,以尽量实现被遗忘权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
-
基于BIBFRAME模型的书目资源关联数据化
BIBFRAME可以实现书目数据的关联数据化以及图书馆数据与外部资源的链接,为智慧图书馆建设提供书目的数据化支持。在BIBFRAME模型特点及词表重用方式的基础上,利用采集到的国家图书馆书目数据,着重探讨了基于BIBFRAME中文书目关联数据化的映射设计过程,并归纳相应的映射处理方式;同时利用拟定义URI,分析书目数据内外部实体资源链接方式,以完善关联数据发布过程。通过此研究路径,提出了书目数据映射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构建了书目数据实体资源关联模型,为实现中文书目数据CNMARC语义关联数据化提供借鉴。
-
关联开放词表的互联关系分析
立足于词表间的互联关系构建词表网络,将词表间关系划分为重用、元数据、映射3种,挖掘各关系网络下词表的特征分布情况,进而探析词表显性关联关系下的潜藏关系,根据研究结果对词表构建等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意义。[方法/过程]选取LOV平台中进行注册的词表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集中分析基于7种不同链接谓词形成的词表网络的统计特性及结构特性,对各词表网络中的核心词表、网络结构、词表互联情况等进行深度分析。[结果/结论]研究总结了不同词表网络的结构特征,有助于了解目前的词表互联类型和现状,为词表构建提供一定的可行性建议。
-
LAM馆藏资源的元数据整合方法比较分析
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馆藏资源整合是文化资源得以广泛传播利用与共享的基础,与同类型机构资源整合相比,LAM资源整合中馆藏资源类型不一,资源描述所使用的元数据标准繁多,描述细粒度大小不同,整合难度增加。本文在梳理LAM馆藏资源整合流程的基础上,认为LAM馆藏资源的整合实质是不同类型机构之间元数据的整合。结合不同的LAM项目,将馆藏资源的元数据整合方法划分为以元数据、本体、关联数据模型为映射中心的三种类型,结合语义网络发展技术对每一种整合方法进行优劣势分析,并围绕EAD标准,展示其与本体、关联数据模型进行映射的具体实现方式。
-
数据驱动的产业技术情报分析方法体系框架构建
数据驱动的产业技术情报分析,是数据战略浪潮下的科技尖兵。本文旨在完善现有产业技术情报分析方法体系,进一步融合新兴算法以促进其发展。[研究设计/方法]梳理了目前产业技术情报分析中采用的方法,简述了各种分析方法的研究特点,提出在大数据环境下革新传统情报分析思路,塑造数据驱动的产业技术情报分析模式,构建了数据驱动的产业技术情报分析核心方法体系框架。[结论/发现]面向六大产业技术情报分析目标,针对识别、预测、评估、预警四大情报分析任务,本文构建文本数据、网络数据、图像数据三类核心数据驱动的,囊括文本挖掘、图挖掘、图像挖掘三大方法体系的产业技术情报分析方法框架。[创新/价值]构建了文本数据、网络数据、图像数据三维驱动的产业技术情报分析方法体系框架,凝练文本挖掘、图挖掘、图像挖掘三种非结构数据情报分析模式。
-
高质量发展导向下特色档案服务的先进典型及实施路径
文章立足"十四五"时期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综合运用文献调研、网络调研和比较研究法,归纳出苏州市档案馆立足馆藏特色档案在服务理念、手段、内容和目标等方面的特点:思维前瞻、善用社媒、突出中心、目标高远;基于苏州实践,结合其他档案馆经验,提出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我国综合档案馆特色档案服务的实现路径——加强特色档案资源建设;打造特色档案品牌符号;融入地方发展大局。
-
从助力到赋能:档案故事传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路径及趋向
档案故事传播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为目标,将档案故事传播与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进行关联,从资源基础、呈现方式、传播范围三方面提出档案故事传播助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路径,思考档案故事传播赋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未来趋向。
-
“档案宣导”还是“档案倡导”?——前沿概念的准确表达及内涵解读
本文依据advocacy的词源释义,参考社会学和行政管理学领域的概念界定,评析档案学界已有概念界定的优缺点,提出将advocacy引入国内档案界时,应将其译为"档案倡导",并科学界定"档案倡导"的内涵,说明其成为前沿概念的理由。
-
新文科背景下信息资源管理交叉学科“课程立方体”设计研究——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新文科建设对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课程群的交叉融合与系统协同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课程群建设模式已难以满足这一需要。本研究旨在基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的一线本科教学实践,提出一种名为“课程立方体”的全新课程建设模式,以有效支撑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新型课程群建设。[方法/过程]首先深入剖析新文科背景下传统课程群无法支撑信息资源管理交叉学科课程建设的内在机理,其次针对所凝练的核心问题提出课程立方体构建的核心理念,然后基于此提出课程立方体的模式设计方法,进而通过教学实践范例阐述该模式实现方法与效果,最后构建课程立方体建设所需的支撑体系。[结果/结论]归纳了传统课程群“一维课程链”和“二维课程组”的两种建设模式,发现其中存在课程系统性和协同性欠佳的共性问题;明确了课程立方体作为新兴课程群基本组成单元的功能定位及其知识串联与能力复合双螺旋的教学目标;以层次结构设计、课程耦合方法、课程协同机制共同组成了课程立方体的模式设计方法,进而通过中国人民大学“一线三层四课”实践范例验证了该模式的实际可操作性和实现效果,最后提出了课程立方体的配套支撑体系。研究结果可为新文科背景下以信息资源管理为代表的交叉学科的新型课程群建设与落地实践提供科学参考和有力支撑。
-
政府数据治理与利用能力研究:现状、问题与建议
开展政府数据治理与利用能力相关的文献研究,发现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研究设计/方法]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以政府数据治理与利用能力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为导向,分别从政府数据依法治理与数据可用能力、政府数据源头治理与数据有用能力、政府数据精准治理与数据易用能力、政府数据长效治理与数据善用能力四个方面开展了代表性文献的研究及中外差异的比较。[结论/发现]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现有国内研究侧重操作层,国外研究侧重战略层;从国家层面提出了政府数据依法治理-数据可用能力构建、政府数据源头治理-数据有用能力构建、政府数据精准治理-数据易用能力构建、政府数据长效治理-数据善用能力构建的系统性研究建议。[创新/价值]所提出的政府数据治理与利用能力系统性研究动议,为"十四五"时期数据赋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
我国政府数据治理与利用能力框架构建研究
从政府数据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精准治理和长效治理国家战略需求出发,提出我国政府数据治理与利用能力框架构建的基本逻辑,对整体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水平具有战略意义和学术价值。[研究设计/方法]面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分别对政府数据治理和政府数据利用能力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现状批判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政府数据治理与利用能力框架构建的总体思路、框架的基本构成和框架构建的实施路径。[结论/发现]针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尚缺少满足国家层面的政府数据治理与利用能力框架的战略需求,提出由政府数据依法治理-数据可用能力、政府数据源头治理-数据有用能力、政府数据精准治理-数据易用能力、政府数据长效治理-数据善用能力构成的多维政府数据治理与利用能力框架。[创新/价值]从国家层面出发,提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多维政府数据治理和利用能力框架的新诠释、新视角、新思路和新路径,对政府数据治理与利用能力制度保障、质量保障、技术保障和安全保障具有一定的研究贡献。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智慧城市数据利用框架构建研究(英文)
本研究旨在构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智慧城市数据利用框架,并将其纳入国家标准。通过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策、指导方针和最佳实践,总结了智慧城市中数据利用的一般和具体要求。在全国专家问卷调查、山东省迭代数据工作者问卷调查和山东省小规模试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智慧城市数据利用框架。研究识别出4个方面和25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智慧城市数据利用的关键要素,4个方面即“数据可用”“数据有用”“数据易用”和“数据善用”。该框架是第一个涵盖数据利用关键性问题和核心要素的整体性框架,可作为指导方针和国家标准,用于规划、构建和监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智慧城市数据利用。
-
Bridging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older adults by social network: An action research in Sichuan, China
The extant literature demonstrates that the age-related digital divide prevents older adults from enhancing their quality of life. To bridge this gap and promote active aging,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interplay between social networks and older adults' us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Using an action-oriented field research approach, we offered technical help (29 help sessions) to older adult participants recruited from western China. Then, we conducted content analysis to examine the obtained video, audio, and text data. Our results show that, first, different types of social network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older adults' ICT use in terms of digital skills, engagement, and attitudes; however, these effects vary from person to person. In particular, our results highlight the crucial role of a stable and long-term supportive social network in learning and mastering ICT for older residents. Second, technical help facilitates the building and reinforcing of such a social network for the participants. Our study has strong implications in that policymakers can foster the digital inclusion of older people through supportive social networks.
-
不同情境下手机素养失衡及调节行为研究
本文以智能手机应用程序(APP)作为研究场景,探讨中学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任务两种不同情境下的手机素养差异,以及在新旧两种情境之间转换时对素养失衡状态的调节行为和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民族志田野研究与日志访谈相结合的研究路径,数据采集使用了深度访谈、跟踪记录、参与式观察的方法,数据分析采纳了非参数检验、扎根理论和个案分析等方法。核心研究发现如下:①工作任务情境对中学教师的手机操作素养和信息素养的要求更高,对战略素养的要求更复杂;与日常生活情境相比,用户的手机操作素养和战略素养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但信息素养差异不显著。②中学教师在面对新的需要和任务情境时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素养失衡状态,所采取的调节行为划分为六类:互助探索、独立探索、尝试探索、寻求帮助、被动学习和放弃;其中独立探索、互助探索、尝试探索和寻求帮助属于主动调节行为,被动学习和放弃属于被动调节行为,满足现状和停滞不前属于非调节行为。③用户对手机素养失衡的调节行为主要受到情感特征、知识水平、社会支持三个因素的影响。
-
健康信息学的学科范畴与中国健康信息学的发展——兼述健康信息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信息学正在与健康科学产生更多的关联,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健康信息学。2021年10月,“健康信息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对健康信息学的概念定义、内容框架、社会需求、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新冠疫情防控与健康信息学、健康信息学学科建设等主要议题展开讨论。本文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健康信息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与会专家的讨论,阐述中国健康信息学在起步阶段需要厘清的基本理论问题:健康信息学是什么,由哪些内容构成,发展过程如何,中国的健康信息学要如何发展。研究发现:(1)与大健康时代的健康概念相对应,健康信息学是一个大的学科群,它囊括了将信息学应用于健康、生物、医学领域而产生的一系列新兴学科,可以称之为大健康信息学或者生物医学健康信息学(BMHI);(2)大健康信息学与多个学科有关联,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包括众多的子学科,这些子学科秉承信息学共有的理论概念、方法技巧、技术手段,它们互有区别但又相互关联;(3)健康信息学研究从传统的聚焦解决临床医学中的信息问题,拓展到关注公共卫生中的信息问题,再拓展到关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健康信息问题;(4)在大健康时代,在健康中国建设和发展的机遇期,应通过不断学习、创新和提高,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大健康信息学,推动大健康信息学发展成为教育部交叉学科类别中的一级学科。
-
我国工程项目电子文件单轨制实施现状调查与思考
学界业界关于电子文件单轨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对电子文件单轨制的实施现状及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仍显不足。为更好地把脉我国电子文件单轨制发展现状,以工程项目为研究对象,选取4家中央企业所属的256家承担工程建设项目的下属企业围绕工程项目电子文件单轨制问题开展问卷调查,并针对部分企业进行深入考察。通过研究一手调查数据归纳总结我国工程项目电子文件单轨制的实施现状,发现工程项目实施电子文件单轨制具有一定的实现基础和现实需求,但在观念、制度、管理方式、系统功能、机构与人员设置、资金投入等方面普遍存在不足。针对这些问题,需要从观念、标准制度、管理模式、技术四个维度进行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