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举办“吴宝康大讲堂”第14讲,邀请学院青年教师、荷兰莱顿大学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哲学博士、莱顿大学CWTS客座研究员、伊朗波斯湾大学社交媒体数据研究组成员方志超主讲“科学家VS社会公众,谁才是社交网络上科学传播的主体?”。
方志超老师从三个一展开讲座内容,即一个领域,Altmetrics相关背景;一篇论文,即谁在推特平台传播学术论文;一些想法,即研究局限与未来期望。方志超指出,Altmetrics是一类群致力于追踪识别与定量描述发生在各类社交媒体、新闻媒体、教学工具、政策文件等平台与来源中的围绕着科学对象的活动的计量学。其中,Altmetrics获取的数据有社交媒体平台、新闻媒体、参考文献管理工具、政策文件、使用数据提供者等多种来源,而Altmetrics的诞生则建立在我们期望学术成果造成特定社会影响的基础上,它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学术评价的实践需求。但是社会影响力评价也存在着概念内涵广泛、活动主体复杂、量化手段困难等痛处。
方志超指出,在对近250万名推特用户的个人简介进行文本处理之后,他们研究团队发现推特用户的个人描述存在社会关系、个人兴趣、学术身份、职业实践、观点陈述五大类主题倾向;学术类用户在发起、参与学术论文的推特传播中占主导地位且展现出更高的科学传播活跃度;在考虑学科差异的前提下,学术类用户仍展现出更高的科学传播活跃度。
最后,方志超强调了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1)屹立在社交网络中的巴别塔问题;(2)美、英用户主导下的地域偏差问题;(3)大规模但粗粒度的用户分类问题。随着马斯克对推特进行品牌重塑并关闭其免费API服务,altmetrics在发展的道路上也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数据坚壁的困境。方志超也表达了对于Altmetrics意义的思考与探索:(1)过滤出代表社会关注的活动;(2)挖掘更丰富多元的数据来源,如本土来源WeChat的探索;(3)反思超越学术评价的意义,强调量化评价是质性评价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