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1-22日,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数字记忆建构的理论和方法”课程全体同学在课程导师冯惠玲教授和王雪莲老师的带领下前往焦庄户村,进行主题为“焦庄户地道战遗址数字记忆构建”的课程实践调研。

数字记忆班师生于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前合影

        虽然突然降雨,天气恶劣,但调研师生的热情丝毫不减。21日下午,抵达焦庄户村的全体师生与焦庄户村委会韩少林书记在村委会会议室见面。韩书记代表焦庄户村委会与村民对中国人民大学的调研团队表示了欢迎,同时简单介绍了焦庄户的概况,着重介绍了村中抗战历史传统的大体情况,并带领师生参观村史馆。

        之后,调研师生在韩书记的引领下参观了焦庄户村史馆。焦庄户村史馆建立于2014年,收录了地契、老报纸、电台、抗战时期武器等文物。这些文物都是抗战的遗留物品,是岁月与文化的浓缩和积淀,它们生动而又具象地再现了村落历史。韩书记详细地向师生讲解了各件文物的故事与来历,并表示了希望自己村落中的下一代依旧能不忘历史、开创未来的美好心愿。

焦庄户村史馆留存的老照片

        21日晚,师生于村委会会议室共同观看了老电影《地道战》和评剧《焦庄户》,在电影中领略了抗战时期人民的智慧,更在黑白色调的历史感中体悟了广大人民的抗争意志和爱国精神,更加深入的理解焦庄户村的抗战历史和文化积淀。

师生共同观看《地道战》影视剧

        22日上午,全体师生与韩少林书记和马成老师于村委会会议室进行了座谈。座谈会上,韩书记首先向师生介绍了马成老师。马成老师16岁入伍当兵,是焦庄户抗战时期民兵队队长马文藻的儿子,对焦庄户地区情况掌握全面,马成老师在退休后曾大量挖掘整理资料(老民兵采访、老照片等)、创作相关歌曲、电视剧、评书作品,参与焦庄户村志的编写和文物的保护,对焦庄户村有浓厚的感情和红色情结。座谈会上,马成老师向师生详细、真实地介绍了焦庄户村的突出特点和历史故事,使师生收获颇丰。

马成老师与师生一起座谈

        讲解结束后,冯惠玲教授和王雪莲老师向马成老师介绍了项目的初步设计、预期成果,并和马成老师就项目开展进行了进一步交流与探讨。

数字记忆班全体师生与焦庄户村韩书记(左四)、马成老师(右四)合影

        座谈结束后,全体师生在贾馆长的带领下参观了焦庄户地道战遗址博物馆和抗战时期古村落。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位于北京市顺义区东北燕山余脉歪坨山下,村西南有潮自河支流金鸡河,处于顺义、平谷、密云三区县交汇处,是通往平西、平北的咽喉,自古以来是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距北京60公里,现属龙湾屯镇。这里的人民创造闻名的“地道战”,留下了宏大而完整的民间抗战地道系统,与古村中北方传统民居、村落地形、公共空间环境紧密结合,形成了地上地下、可攻可守的独具特色的战争场景和空间,蕴含丰富地道文化和民居文化的军事工程遗址,被誉为“人民第一堡垒”。2009年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保护名村;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一遗址具有爱国革命传统文化价值和及其珍贵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是我国众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参观

        战时地道战作为一种新颖的斗争形式显示了人民战争伟大、神奇的力量,体现了抗敌卫国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革命遗址由地下地道和地面村落民居二部分共同构筑,由于年久失修、农田水利灌溉的侵蚀,造成大量地道遗址坍塌或存在安全隐患,现存可供游览参观地道仅650多米,村落及周边环境包(括金鸡河、耕地、村落中心其他地面活动场所等)保存较好,保存完好的十四分区司令部、卫生部旧址等历史建筑与三支队司令部旧址、三通顺教育科旧址、原区政府旧址、烈士牺牲地等共同组成地道战遗址展览基地。具有较好的真实性和整体性。

(焦庄户抗日战争时期的民居)

        在座谈和参观活动中,学生们以文献组、口述组和实物组等分组开展村落资源采集工作。本次“焦庄户地道战遗址数字记忆构建”项目是“数字记忆建构的理论与方法”课程特别设计的、由学生们亲自参与并完成的实地调研项目。项目旨在带领学生们通过参观村子的实物遗存、历史遗迹等,寻找并用照片、音频、文字等方式纪录村中丰富的文化遗存,并通过采访村中居民、聆听专业讲解等多样的调查方式,加深对这个抗战文化底蕴丰厚的村落的理解,将课程教授的数字记忆建构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真正运用于实践之中,提升理论结合实践的水平。

        22日下午,全体师生安全返校,本次调研圆满结束。

        本次调研中,同学们难得地走出校园,亲身投入实践活动,大家与历史遗址相互凝望,与村落文化相互目送,在短暂却有意义的旅程中收获了资料与方法,更收获了宝贵的情谊和回忆。来路方长,正当阔步前行!


新闻撰稿:国学院2017级本科生薛东岳,财政金融学院2017级本科生杨欣雨

2018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