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数字记忆”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一期学员8篇论文被2017年“数字文化遗产大会(Digital Cultural Heritage 2017)”采纳之后,“数字记忆”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二期(简称“数字记忆二期”)共有9篇论文被2018年“第三届数字遗产大会”采纳,预示着“数字记忆”人才培养再创佳绩,也预示着“数字记忆”的理论和实践正在不断得到国际认可。
2018年8月8日,中国人民大学“数字记忆二期”师生相继收到来自2018年“第三届数字遗产大会”(Digital Heritage 2018 3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 Expo,http://www.digitalheritage2018.org/)的论文录用通知。数字遗产大会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里最为权威的国际盛会,该会议主要致力于探索数字技术在人类共有的遗产记录、保护及传承方面的应用。前两届会议分别于2013年和2015年在法国和西班牙召开,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盟等机构的支助。第三届数字遗产大会由国际虚拟系统与多媒体协会(VSMM)承办,将于2018年10月26日-10月30日在美国旧金山梅森堡文化与艺术中心举行,届时数百位与会者将共聚一堂,包括研究人员、从业人员、文化及数字技术专业人士、学生、教师以及政策制定者等。
“数字记忆二期”共有9篇论文被“第三届数字遗产大会”采纳。其中,“数字记忆二期”导师们有2篇文章被大会录用为IEEC会议论文,分别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数字记忆构建:北京记忆项目经验》(Building Digital Memory for Historic Urban Heritage: The Beijing Memory Project Experience)(冯惠玲、加小双等)和《数字艺术在解读“祭孔礼”中的应用》(Digital Arts Applied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ow Dance in Confucius Memorial Ceremony)(梁继红、段天然等)。同时,在“数字记忆二期”计划管理团队和导师们的指导下,“数字记忆二期”学员共有7篇论文被大会录取,其中,1篇被录用为IEEC会议论文,题目为《北京春节文化及其变迁》(Serious Game for Spring Festival Culture in Beijing);6篇被录用为会议Poster,主题分别为“童谣里的北京性格”“北京的服饰变迁”“北京的名人故居”“人脸检索与合影人物关联”“口述历史系统研究”“中国方言保护”等。
此次国际论文投稿取得的良好成绩离不开“数字记忆二期”对学员培养计划的科学制定以及对学员成长路径的合理规划。参加此次国际会议,学员们不仅能参观、学习其他国家在遗产保护、图书馆、档案馆以及非物质文化和传统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与方法,还能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数字记忆二期”于2017年9月启动,共招收26名学员,延续着“数字记忆一期”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通过学术讲座、兰台读书、实地参观、科学研究、项目锻炼等路径对学员进行全方面的培养,极大地提高了学员的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构建数字记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