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1日,由中国国家档案局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档案学院)协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北京学术中心启动仪式暨“中国与世界记忆项目”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党委副书记郑水泉、北京社科规划办主任崔新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国际咨询委员会副主席Lothar Jordan、副主席Papa Momar Diop等5位国外专家、世界记忆项目亚太地区委员会特别顾问朱福强、来自全国档案系统的专家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共70多人参加了论坛。
会场全景
在开幕式上,中国国家档案局局长、世界记忆项目亚太地区委员会主席李明华、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国际咨询委员会副主席Lothar Jordan分别致辞,对世界记忆项目北京学术中心启动仪式的召开和“中国与世界记忆项目”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开幕式由国家档案局外事办公室主任王红敏主持。
中国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致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国际咨询委员会副主席Lothar Jordan致辞
中国国家档案局外事办公室主任王红敏主持开幕式
致辞结束后,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国际咨询委员会副主席Papa Momar Diop、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档案学院)院长张斌正式签署三方合作备忘录,并成功举行世界记忆项目北京学术中心揭牌仪式,世界记忆项目北京学术中心正式启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中国国家档案局、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档案学院)签署三方协议
世界记忆项目北京学术中心揭牌仪式
接着,“中国与世界记忆项目”论坛的专题研讨由世界记忆项目亚太地区委员会特别顾问朱福强主持。上半场会议中,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人文北京研究基地主任冯惠玲教授首先以《数字记忆:把历史留给未来》为题发言,以北京记忆和高迁记忆为例,为在场人员介绍了数字记忆工作的具体内容及数字记忆工作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Dianne Macaskil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地区委员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产生的影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研究馆员胡忠良以《守望历史,传承文明——世界文献遗产与明清档案》为题,以明清档案为出发点,介绍了世界文献遗产的相关情况。
世界记忆项目亚太地区委员会特别顾问朱福强主持研讨
冯惠玲教授以《数字记忆:把历史留给未来》为题发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Dianne Macaskil发言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研究馆员胡忠良发言
短暂的午餐时间和休息时间结束后,与会人员共聚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二会议室观看、体验北京非物质文化展示。杨玉栋、杨东海、杨利平、杨钺、黄左辰五位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人分别通过京剧盔头彩塑脸谱、卵石画、北京扎燕风筝、剪纸和榫卯技艺为与会人员展示了具有北京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会人员体验老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
外宾体验剪纸文化
下午,“中国与世界记忆项目”论坛的专题研讨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档案学院)院长、世界记忆项目北京学术中心主任张斌主持。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档案学院)院长、世界记忆项目北京学术中心主任张斌主持专题研讨
首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国际咨询委员会副主席Papa Momar Diop介绍了UNESCO世界记忆项目在西非社会社会文化背景的资助情况,主要介绍了在塞内加尔圣路易斯岛加斯顿伯格大学的“部分遗产工程”中的贡献。
Papa Momar Diop介绍UNESCO世界记忆项目
接着,乌兹别克斯坦的Elyor Karimov以《土耳其斯坦殖民档案文件中十九世纪的中国(从TSGA收集)》为题发表了精彩的演讲。福建省档案局副局长马俊凡以《打造侨批文化品牌,推动侨批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开发》为题介绍了侨批文化的发展。随后,苏州市档案局副局长、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主任卜鉴民以《在世界记忆工程背景下的苏州丝绸档案》为题为在场人员介绍了苏州丝绸档案的发展近况。最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档案学院)“北京记忆”项目组学生成员程佳璇、夏萍、范竞之、江健以《光影声色:数字记忆中的老北京》为题为在场人员介绍了数字重建北京记忆的具体工作。
Elyor Karimov发表《土耳其斯坦殖民档案文件中十九世纪的中国(从TSGA收集)》演讲
福建省档案局副局长马俊凡介绍侨批文化的发展
苏州市档案局副局长、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主任卜鉴民介绍苏州丝绸档案发展近况
“北京记忆”项目组学生成员介绍数字重建北京记忆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世界记忆项目北京学术中心的正式成立,将对扩大中国人民大学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形成该领域的中国话语体系产生重大影响,是我校参与重要国际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动的有益尝试,同时也将对档案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