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5日-5月2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智能信息分析研究中心承办的2024中国信息分析论坛在河北雄安新区成功举办。这是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自2021年以来举办的第四届“中国信息分析论坛”。本届论坛精彩纷呈,延续了往届的优良传统,聚焦于信息分析技术和方法的前沿研究与进展。论坛旨在帮助与会者提升数据分析和信息处理的智能化能力,从而为科学决策提供更加高效和精准的智能化支持,助力应对复杂的信息资源管理挑战。与会专家和学者们围绕数智时代下的信息分析主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一、开幕式致辞

2024年5月25日上午,本次会议的开幕式在河北雄安索菲特酒店巴黎厅隆重举行。开幕式致辞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智能信息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卢小宾教授主持,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理事长戴国强研究员,全国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资深教授陈传夫,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苏新宁教授,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副局长潘宝松,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刘越男教授致辞。

戴国强研究员代表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协会对会议召开表示衷心祝贺,对与会来宾表示感谢。戴国强研究员指出,在高度不确定的社会环境中,信息资源管理成为竞争关键。他感谢了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和雄安新区的支持,希望中国信息分析论坛能够持续举办,打造具有信息资源管理特色的核心品牌。

陈传夫教授代表全国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向本次活动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也代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评议组向参会人员问好。他强调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很欣慰能够看到这次论坛的代表中有一大批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未来,他希望学生们能够在新时代作出新的贡献。

苏新宁教授祝贺会议顺利开幕。他指出,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作为交叉学科,必须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创新,用前瞻性眼光审视现有领域,充分了解并深入分析已有的成果,探索未来的突破方向。苏教授提出我们需要立足自己的学科特色与研究范式,进一步探索本学科在新时代所承担的职责与使命,以创新驱动学科高质量发展。

潘宝松副局长向长期以来关注雄安新区建设的朋友表以感谢。他表示,雄安新区是一座因创新而生,靠创新发展的未来之城。作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试验区之一,雄安新区始终坚持数字城市和物理城市同步建设,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智能城市建设,增强数字政务效能,不断探索数据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路径,致力打造全球领先的数字城市。

刘越男院长代表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欢迎大家,感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评议组、全国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协会和雄安新区改革发展局、公共服务局对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刘院长介绍了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在信息分析方面取得的成果。

二、开幕式主旨报告

开幕式主旨报告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李纲教授主持,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孙建军教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刘细文研究员和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发展局副局长张英杰做主题汇报。

孙建军教授带来名为《多源数据融合下的“科学-技术-产业”研究》的主题汇报,从“科学-技术-产业”三者协同创新、协同发展的视角出发,认为多源数据空间构建是三元交叉领域的重要前提,前沿交叉领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发展领域。最后,他分享了团队面向前沿交叉领域的长江经济带科技与产业创新研究报告和新兴产业领域科技关联互动与协同机制研究两项研究成果。

刘细文主任带来名为《支撑科技决策的战略情报感知平台建设——面向重大科技问题决策服务的探索和实践》的主题报告,介绍了文献情报中心机构及其发展战略思路、十四五规划框架与战略任务计划、科技战略情报感知平台设计与建设三部分内容,指出文献情报服务要面向国家科技决策,面向科研机构和重要创新主体,面向产业供应链自主可控所要求的产业创新一线。

中午12时,开幕式顺利结束。嘉宾们精彩的致辞与主旨报告为与会人员带来前沿的学科视野与深度思考,也预示着本次论坛的圆满成功。

三、论坛主旨报告

2024年5月26日上午,2024中国信息分析论坛主旨报告环节正式开始。论坛的主旨报告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由南开大学商学院王芳教授主持。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副院长杨海平教授,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延飞教授,南京大学数据管理创新研究中的夏义堃教授和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吴江教授分别进行了主旨报告。他们的报告内容涵盖了信息管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杨海平教授带来了题为《南海特藏文献建设与分析》的主旨报告。报告详细介绍了南海文献建设的全过程,涵盖了从文献搜集到数据分析的各个环节。通过精细化的研究工作,杨海平教授团队系统地搜集整理了南海文献的时代背景、地域分布、作者群体及内容特征等信息。他们运用了文献计量法,对南海文献相关字段进行了社会网络分析,并形成了详尽的知识图谱。这些图谱不仅展示了南海文献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分布情况,还揭示了文献背后复杂的学术网络关系。通过这些分析,他们成功挖掘出了当前南海问题研究的热点领域和主要作者机构,提供了数据支持。杨海平教授强调,利用数据反映国内学术界在南海问题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情况,可以更好地把握南海问题研究的发展方向,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学术研究提供更加精准和高效的参考依据。

王延飞教授发表了题为《情报场中的信息分析事实》的主旨报告。王教授在报告中深入分享了中国自主情报知识体系的构成,包括情报分析作业、科技安全风险、科教安全发展、情报事业发展风险分析以及信息安全分析等多个重要方面。他详细阐述了情报分析作业的关键流程和方法,强调科技安全风险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并探讨了科教安全发展的最新进展和挑战。王教授还对情报事业发展的风险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应对信息安全威胁的有效策略。在报告中,王延飞教授特别提出了“大情报”的概念。他寄语情报学者要拓展“源头”,夯实基础,培养和提升情报分析的能力和工具,筑牢情报事业的根基。他呼吁情报学者们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推动情报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夏义堃教授发表了题为《数智融合背景下的数据流通利用新探索-数据空间模式的建设思路与技术框架》的主旨报告。夏教授在报告中指出,高质量数据的需求推动了数据市场的高度繁荣。她从数智融合及其影响出发,探讨了在这一背景下数据流通利用所面临的挑战。夏义堃教授详细介绍了数据空间的概念及其运行逻辑。她解释了数据空间如何作为一个创新的解决方案,促进数据的高效流通和利用。夏教授特别提到了欧盟在数据空间领域的实践经验,并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她认为,这些经验对我国构建数据空间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此外,夏教授还探讨了数据空间视域下的科研数据共享问题。她认为,通过建设完善的数据空间,可以有效提升科研数据的共享效率,促进跨领域、跨机构的合作研究。

吴江教授发表了题为《政策信息学视角下的数字经济政策与效果计量分析》的主旨报告。吴教授首先介绍了政策信息学的起源和研究范畴,指出其分析框架是建立在政策生命周期基础上,并结合了社会技术特征。吴江教授详细阐述了政策信息学如何通过分析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等生命周期各阶段来研究政策的影响和效果。他强调,政策信息学不仅关注政策内容,还重视政策在社会和技术环境中的互动与反馈。接着,吴教授分享了政策信息学在数字经济政策计量分析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展示了一系列案例,说明了政策信息学方法在量化分析政策效果、评估政策效率方面的实用性和优势。最后,吴江教授认为,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政策信息学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政策分析中,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准确的决策依据。

论坛主旨报告的下半场由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翟姗姗教授主持,天津师范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院长王曰芬教授、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安璐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朝乐门教授分别进行了主旨报告。

王曰芬教授带来了题为《领域知识结构链接模式及其演化分析:基于结构解构视角》的主旨报告。王教授提出了一种将知识元素属性特征、特定类型的可分解结构和网络增量演化纳入统一框架的综合方法。她详细介绍了这一框架的理论基础和具体研究方法,强调了知识元素属性特征在知识结构中的关键作用,并解释了特定类型的可分解结构如何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复杂的知识网络。此外,王教授还探讨了网络增量演化在知识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展示了通过这一方法进行的多项实证研究,揭示了知识结构在不同领域中的演化模式。

安璐教授带来了题为《不确定环境下的智能情报分析》的主旨报告。安教授深入探讨了在不确定环境下进行智能情报分析的对象与任务,并详细介绍了相关研究进展。安教授指出,在现代社会,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多,如何进行有效情报分析成为重要课题。她的研究重点是事件预警、响应和预测,探索智能情报分析在这些方面的应用。报告中,安教授讲解了网络舆情极化激烈程度的分级方法,阐述了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对网络舆情极化的临界点进行预测。此外,安教授介绍了反向议程设置的预测模型构建。她展示了这一模型如何预见和应对舆情变化,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和预警机制。

朝乐门教授带来了题为《数据实验与洞察:一种新时代背景下的变革性研究方法》的主旨报告。朝教授认为,数据、模型和问题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数据科学研究中的主要矛盾。他强调,数据分组对照实验和处方性分析是数据实验的主要方法,而模型训练/拟合和假设检验则是数据洞察的重要途径。朝乐门教授详细阐述了数据分组对照实验的设计原理及其在数据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并介绍了处方性分析在优化决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他进一步解释了模型训练和拟合的技术细节,以及假设检验在验证研究结果中的重要性。最后,朝教授总结道,提出正确的问题比给出正确的答案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