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5日-16日,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人文北京研究中心“数字记忆构建的理论与方法”课程全体同学,在人文北京研究中心主任、课程导师冯惠玲教授,梁继红副教授和王雪莲老师的带领下前往爨底下村,进行主题为“爨底下村古村落数字记忆构建”的课程实践调研。
15日上午,抵达爨底下村的全体师生与爨底下村委会书记韩革立、纪律委员周黎明和监察委员韩孟宽等人,在村委会党员活动中心召开了见面会。韩书记代表爨底下村委会与村民对中国人民大学调研团队表示了热烈欢迎,同时简单介绍了爨底下村的概况,着重介绍了村中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开发情况。冯惠玲教授代表调研团队感谢了爨底下村委会对此次调研的支持与配合,并介绍了“爨底下村古村落数字记忆构建”项目的总体目标、基本思路和预期成果。爨底下村委会与调研团队的师生进一步沟通了古村落文化资源的收集计划,包括老照片、档案以及口述故事的收集等,同时就如何挖掘爨底下村历史与文化脉络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15日下午,调研师生游览了爨底下古村落。爨底下村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区斋堂镇。因在明代“爨里安口”(当地人称爨头)下方得名。位于京西斋堂西北狭谷中部,解放前属宛平县八区,现属斋堂镇所辖。其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现保存着500间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是我国首次发现保留比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爨底下村正是凭借其深厚的北方文化内涵,以及厚重的历史和文化艺术价值,成为本期“数字记忆构建的理论与方法”课程最终选择的调研单位。
15日下午-16日上午,调研师生在村委会成员的引导下,学生们以文献组、口述组和照片采集组等分组开展古村落资源采集工作。本次“爨底下古村落数字记忆构建”项目,是“数字记忆构建的理论与方法”课程特别设计的、由学生们亲自参与并完成的实地调研项目。项目旨在带领学生们通过观察村子的地理环境、建筑风格、物质文化等,寻找并用影像纪录村中丰富的文化遗存,并通过与村中的居民交谈生活风俗等多样的调查方式,全面了解这个具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最终理解并真正应用数字记忆构建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4月16日下午,调研师生安全返回,爨底下村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此次爨底下村之行,让同学们走出校园,走进古村,把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亲身体验历史记忆重建的过程,深刻认识历史记忆重建的重要性,为数字记忆的构建积累了第一手实践经验。同学们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在交流中加深了感情。
文:祁天娇、辛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