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9日,2024年科技情报新青年学术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情报学会青年人才工作委员会、《情报工程》编辑部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承办。会议邀请来自科研院所和业界的科技情报工作者与学子们围绕当前科技情报研究工作的重大需求与迫切任务等热点与前沿议题,展开老中青三代的面对面交流与讨论,搭建产学研用合作交流和成果转化平台。

一、开幕式

开幕式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青年人才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志辉研究员主持。刘志辉主任向全体参会人员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与会嘉宾和会议议程。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理事长戴国强致辞,他认为,青年学术力量是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科技创新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是情报工作者需要牢牢把握的关键和重点。戴国强指出了当前青年情报工作者存在的一些局限并提出建议,表达了对于青年人才的希冀。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赖茂生教授致辞,他鼓励新时代青年扎根于华夏热土、扎根于人类的知识沃土、扎根于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要打造大格局,勤奋学习、重视实践、培养能力,建设健康的学术生态。赖茂生教授强调,青年们要深入科技情报研究,贡献青年力量。

二、会议沙龙

(一)情报理论方法沙龙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2019年青年情报科学家王琳主持,报告嘉宾为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王知津,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周晓英,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查新中心主任、2021年青年情报科学家林志坚副研究员,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士研究生鞠孜涵。

王知津教授以“情报学的初心与使命”为主题,回顾了国内外的情报学演变轨迹,提出科技情报是科技工作的耳目和尖兵,在数智时代,情报事业和情报学的初心和使命要体现在助力科技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层面。

周晓英教授从情报观角度探讨中国情报学的研究范式,基于情报概念模型分析情报学的重点关注内容,提出“大情报观”的情报认知观,总结提出“情报范式+信息范式+融合范式”的中国情报学研究范式。

林志坚结合自身工作分享了智库型知识产权研究与服务的实践与思考,通过介绍自主研发的“智江南”数智化智库“深入研究、对标问题、补齐短板”的过程,为科技情报的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鞠孜涵基于科技情报研究的复杂形势,介绍了不确定环境中的地平线扫描方法的应用和分析,她认为不确定性是地平线扫描的温床,指出地平线扫描工作不是要预测未来,而是帮助从业者理解和预备未来的风险。

报告结束后,主持人王琳组织对谈环节,王知津、周晓英、邓君、林志坚、鞠孜涵五位嘉宾就情报理论的创新、发展和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二)获奖青年讲坛·情报用户沙龙

获奖青年讲坛是科技情报新青年学术会议的特色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获奖青年的报告组成。本次沙龙由南开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副教授樊振佳主持,报告嘉宾为获得2021年青年情报科学家奖的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情报学教研室主任、长聘副教授刘畅,获得2021年青年情报科学家奖的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张斌,获得2023年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项目的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助理研究员陈莉玥,获得2023年青年情报科学家奖的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一所数据服务部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李金钊。

刘畅副教授聚焦情报用户的赋能研究,介绍了情报研究中的基本问题,阐述了要从主体与客体两个视角实现情报赋能,提出要加强情报用户赋能的理论研究、加强情报用户决策能力提升的赋能研究、支持情报工作开展的赋能研究。

张斌副教授以“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为题,指出在数据合规问题较多、全球监管要求繁杂的背景下,我国为完善数据合规及时出台了针对性政策,助力数字创新。相关的企业调研与学术发展显示,数据合规能够衍生出新的商业机会,同时需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合力加以支持。

陈莉玥助理研究员从引用语境与劳动分工的视角探究了科学贡献的复杂性,总结了论文实际贡献的特征、论文实际贡献与劳动分工投入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类科学贡献之间的内在关联。

李金钊副主任分享了基于智能技术的航天科技信息基础数据库构建与应用探究。报告介绍了科技信息基础数据的智能构建方案,航天科技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应用探索,并对未来的航天科技信息工作进行了展望与期待。

随后,在樊振佳主持人的组织下,刘畅、张斌、陈莉玥、李金钊、杨丽娟五位对谈嘉宾分享了关于“用户”的理解和看法。

(三)情报技术沙龙

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青年人才工作委员会副主任、2021年青年情报科学家杨波主持,报告嘉宾为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国家级人才称号、2023年杰出情报科学家卢小宾,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程齐凯,科大讯飞北京研究院执行院长、正高级研究员伍大勇,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刘江峰,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董焕晴,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生刘禹彤。

卢小宾教授报告主题为“构建中国自主信息分析知识体系的思考”,梳理了中国自主信息分析知识体系的发展脉络,介绍了信息分析知识体系的结构和中国自主信息分析知识体系的特色,通过分析国内外发展差距强调中国自主信息分析知识体系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程齐凯副教授介绍了大模型驱动科技情报工作的发展潜力和亟待突破的问题,结合团队依靠全自主构建大模型所进行的科技文献分析和可靠引用生成等研究工作,从实践层面切实回应了大模型落地应用的问题。

伍大勇研究员从产业实践的视角,分享了目前大模型技术的进展及其在科技文献信息处理中的应用,强调了人工智能对科学研究带来的深刻影响,展示了讯飞星火大模型的引领态势,介绍了基于科技文献大模型的星火科研助手在科研领域的智能化情报服务,为与会嘉宾提供了新的启发。

刘江峰就“网络舆情中的群体极化与极端观点检测及量化分析”进行了分享,介绍了群体极化与极端观点的作用机制,借助数据分析揭示了网络舆情空间中群体极化和极端观点互相反馈、彼此促进的内在机理,并进一步提出了切实的建议。

董焕晴基于产业体系现代化和产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介绍了数智赋能视域下产业大脑的系统框架设计与应用研究,具体包括产业大脑的构成要素、运行逻辑和总体框架,并以原型设计的形式直观展现了该项目的落地应用。

刘禹彤将数据引用实体识别方法应用于生物信息学领域,介绍了基于先分类后识别策略的数据资源发现模型的构建流程,详细介绍了分类模型和识别模型的训练方法和测试结果,指出该研究有助于数据资源的科学评价和共享。

随后,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系主任刘晓娟教授主持对谈,吴晨生、程齐凯、伍大勇、刘江峰、董焕晴、刘禹彤六位嘉宾就“技术手段与情报工作的复杂关系”进行了生动且深刻的探讨。

(四)情报业务沙龙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韩涛主持,报告嘉宾为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2023年杰出情报科学家奖获得者王延飞,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侯剑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孟秋,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可辉,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邵琦,中国科学院大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陈昱成。

王延飞教授从事实、观点、策论三个角度切入,讲解了情报学专题报告的三个重要抓手:让事实来说话、令观点得鉴识、驭策论以智慧。王延飞教授就“情报事实”这一概念进行了解读,阐明了情报事实的重要作用,并介绍了如何对情报事实进行导出作业,即情报刻画。

侯剑华教授从科研人员学术节律测度的战略意义和社会需求开始,阐述了学术节律测度的不同方法及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挖掘出的众多特征。报告着重介绍了基于知识生产能力的学术节律测度方法、学术节律特征挖掘以及相应的研究成果。

李孟秋研究员从实际工作出发,提出科技安全新形势下科技情报工作需要发挥保障科技安全能力建设的作用,主动迎接新挑战、适应新要求。报告提出了科技情报工作保障科技安全能力建设的路径和框架,以及未来相关工作的重点。

刘可辉博士研究生介绍了如何基于结合前向引文及后向引文的方法对高影响力的跨学科知识流动加以识别,并从跨学科知识流动网络构建、主路径识别、趋势预测三方面对跨学科知识流动未来的研究主题作出了展望。

邵琦博士研究生分享了基于Europeana的文化遗产数据资源建设研究,指出文化遗产数据资源建设包括资源规划、组织和调度三个环节,并以Europeana为例介绍了近年来的文化遗产数据资源建设实践。

陈昱成硕士研究生介绍了关于“智能科学家”数智驱动能力的建设思路、建设框架与建设实践,提出可以依靠智能AI模型、各类数据、领域内科学知识实现数智驱动。

之后,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翟羽佳主持对谈,王延飞、韩涛、侯剑华、李孟秋、刘可辉、邵琦、陈昱成七位嘉宾围绕“研究或业务中如何把握主观与客观的平衡”的话题各抒己见。

本次会议的4场沙龙间穿插了4次“学术盲盒”活动,众多参会人员不仅获得了精美礼品,也从学术研究、职业发展、学科热点等多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与看法,现场气氛热烈。

三、闭幕式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情报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莉军主持会议闭幕式。王莉军副主任代表主办方感谢了前来参会的嘉宾同仁,也对广大青年人才提出了殷切期望。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闫慧教授作会议总结,他指出此次会议在8.5小时内组织 20 个报告、4 场对谈,包括理论报告3个、方法报告8个、用户报告6个、资源报告5个、政治战略报告3个,并开启 30 个学术盲盒,内容极其丰富。希望会议年年创新,推动科技情报研究和应用的思维创新。

会议最后举行了交接仪式,刘志辉主任将2025年会议的主办权交给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系主任邓君教授。邓君教授展望了2025年即将在吉林大学举办的第四届科技情报新青年论坛,期待在场嘉宾和与会人员继续参加。

本次会议聚焦科技情报研究的核心议题和创新动态,秉承平等学术交流的新风格,老中青联袂、产学研融合的新阵容,不断推陈出新的新模式,为学界和业界青年提供了宝贵的交流与合作机会。深入的讨论和思想的碰撞激发了与会者的极大热情。正如青工委宣传短片所展示,青年人才是科技情报工作的希望火种,希望广大青年才俊承担起这一使命,积极探索新领域,为科技情报事业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