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居村概况
龙居村位于河北省满城县西北部,太行山东麓余脉深山区,海拔高度320-1025米。总面积21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3万亩,耕地668亩。有农户294户,1004口人散居在长六华里的九个自然庄上。全村人均收入700多元,系满城县贫困村之一。
中心村距县城35公里,距保定55公里,座落于保涞线刘家台乡址北5公里处。全村现有小学教学楼一栋、幼儿所一所、机井六眼,村级公路38华里,其中硬化6公里,现有无公害山地果园3000亩。在建生态景区项目一个。
实践与访谈形式
在实践调研中,我们通过与村干部和村民座谈、闲聊、走访等多种形式就农民生产生活、义务教育、信息化等问题进行深入访谈,亲身感受到了龙居村的变化,并获得了大量佐证这种深刻变化的数据。虽然时间匆匆,我们依然聆听到了龙居村现代化的步伐,这一切都使我们惊叹不已。在这短短的几天里我们收益匪浅,感触颇深,在龙居看到的、听到的都引发了我们许多的思考。以下是我们的调研成果。报告主要分为三部分:农民生产生活状况、教育状况和农村信息化建设。
第一部分 龙居村农民生产生活状况
陈良飞、王雪梅
(中国人民大学 档案学院)
一、 龙居村农民基本的生产生活状况
龙居村从九十年代初到现在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曾经偏僻闭塞、交通不便、贫穷落后,现在通了柏油路、装了电话、造了果林、盖起了新的小学、挖了水井。整个村貌以及村民们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是由于底子差,基础弱,所以93年上任的新班子近年来都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所以很多投入的回报是一个长期性的没,还没有如此快的体现出来。
(一)农民的收入与支出
由于大西梁的开发正在进行,农户响应退耕还林政策新栽种的果树还没有收益,王凤乐书记告诉我们这几年农民收入较前几年并没有太大的增长,大多农户收入持平或略有增加。总体收入在两三千到上万元不等,村民之间的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这主要决定于劳动力的多少和有无致富门路。在这些收入当中果树收入、养羊收入、打工收入占很大比例,其他的形式如粮食生产、手工艺品收入、运输收入则因不同家庭各异。
就支出而言,生存的解决几乎是必须的和首要的,这项支出主要通过两种形式达到:其一,自家种粮食供给家庭人员的消费;其二,在承包地里种植果树,用果树收入购买粮食。另外两大支出是教育投入和建房。孩子的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在家长看来是天大的事,是头等大事,在我们的访谈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表示只要孩子愿意或有能力读书,都会砸锅卖铁供他读下去,有一位家长甚至说就是卖血叶在所不惜。根据我们的观察近几年中不少农户都新盖了住房,尤其是门楼做得特别漂亮,一般来说盖房是一项大工程,它可以耗尽家庭的所有的积蓄,甚至还会被上沉重的债务负担。但在农民看来房屋实在是事关脸面的事,只要还有劳动能力总会为儿子准备新房为其结婚之需。其他支出如税费负担、人情往来、农业投入、生病花费也占一定比例。
(二)税费改革与农民负担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个贫困村的人均负担还不是很重(据一农民讲邻近的易县每人负担100元/年),每人每年根据土地多少30-40元不等。王书记介绍说自从去年河北推行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又有所减轻,去年平均每人20元/年,山区特产费,教育附加费等均减免。农业税负担虽然不危及农民生活水平,但我们依然要看到它在农民眼中的表征作用,它实在关系到村干部以及上级政府与农民的情谊。另外我们的村干部在征收农业税的过程中也应该顾及方式方法,比如有一户人家有两个没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还要缴纳税费,在不交的情况下甚至还被拖走电锯,这种情况实在不应该发生,还有队长直接从队集体收入中扣除农业税的现象在某些生产队也存在,这是否合理还有待商榷。农民无论如何总是处于分散的弱势地位,对于他们,我们的政府和干部要温和一点,再温和一点。
关于税费改革,大多数农民并不是很理解它的真实内涵,他们的直观印象就是今年比去年少了一点钱,或者减少的也不是很明显。这说明关于这场改革的宣传还不是很到位,另外从真正意义上减轻农民负担的努力是否得到巩固还将要接受时间的考验。
(三)种植养殖及其它
当贾俊桥村长还是妇代会主任的时候,她就带领全村的妇女在卧龙岗种上了果树,并获得成功,这一举动昭告了一个事实:在这个穷山恶水的山区也可以种植果树。从此龙居村四周的童山秃岭渐渐的变了,开始披上了绿色的新装。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处置我们的承包地摆在了龙居村人的面前,是继续种植收成不高的玉米等粮食作物,还是种植效益较好的经济作物呢?据村里人介绍王书记在这方面起到了带头作用,他在1991年就投资30万元建设了一个果园,现在每年收入5-6万元。现在在承包地上种植果树的农户越来越多,到2005年果树将会普遍结果,到那时果树在龙居村人的收入比例中当有不可或缺的一席。现在卧龙岗的苹果已实现AA级无公害认证,河北农科院在成熟季节就会到村里以较高价格收购。村里要求农户使用生物农药以防止果品被污染,并积极要求其他水果如桃子也尽快实现无公害认证。据王书记说现在村里已经注册了龙居牌商标,这也算是为以后的发展埋下伏笔。
早在1996年人民大学的沙莲香教授就通过香港的妇女发展联会向龙居村无偿提供贷款30余万元,支持其养殖小尾寒羊,第一批从山东购入的小尾寒羊很快就进驻龙居村,从此小尾寒羊也就成为龙居村民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同时也给村民们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尽管这几年喂养小尾寒羊的农户越来越多,价格也一降再降,但龙居村民依然保持着这种热情,毕竟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瘟疫,小尾寒羊还是可以赚取一些收益的。有一个问题是龙居村民是否因为对小尾寒羊产生了一种依赖而不注意及时调整产业结构?这是一个很危险的倾向。
外出打工在以前几乎是龙居村男人们的首选,在高峰期占到男劳力的90%,现在这种情况随着大西梁的开发而出现了改观,大部分男劳力都在山上干起了活,只有大约10%的人依然在外面闯荡,他们主要从事建筑业,以北京、石家庄、保定最为集中。男劳力的外出无形中增加了在家妇女的压力,同时也让她们更多地参加了经济活动,久而久之妇女的地位也上升了不少,半边天的地位也就此确立。
另外村中还有两户经营从龙居到保定的班车,一户制作小工艺品小蝴蝶,一名赤脚医生,六七家小百货店。他们的收入一般较高一些。
(四)基础设施建设
从前面的概况介绍中想必大家已经知道龙居的生存环境无疑是恶劣的:深处大山之中,交通不便 、缺水少地。如果还想在发展这个村的主题上做文章,基础设施的建设无疑是必须先行一步的。在这次社会实践过程中,我们感受最深切的就是这一变化:短短几年时间里,通向外面的水泥路修好了,六口机井两口水井基本能供应村民生产生活需要,电话线也拉到了村里,三相电终于在去年通了。而尤其令人感到惊异的是这一切都由村集体一应承担,村民只是出些劳力。在我们的采访中尽管有些村民对村干部的某些做法提出异议,但几乎所有的人都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这几年村两委确实做了不少事情,甚至有些事情在过去想都没想过。这可能就是村民对现任干部基本满意的根本所在。
在几天的社会实践里我们一直住在龙居小学,我们在刚到之时不禁诧异在如此山里有这么一所漂亮的小学,后来才知道这所小学是海淀区私营企业协会捐资兴建的。教育历来是家庭的希望,有一所好的小学,保证孩子有良好的受教育环境,这一切都会增加家长们对于孩子走去大山的信心。
(五)大西梁开发
从2001年8月开始,龙居村人在他们的村长的带领下开始了新一轮的长征----开发大西梁。这是一项最终投入高达千万的大项目,这是将从根本上改变龙居落后面貌的大事业,而这一切又将在一个50来岁妇女的主持下完成。就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也会有些颤抖吧。
让我们静静读完她们的报告:在海拔800米,村西北8华里的大西梁高山顶上,利用该地特有的高山峡谷自然植被等风景资源,以及土质肥厚,没有水、土、气等污染,山体平缓的有利条件,开发建设一生态旅游、度假、生态种植、生态养殖为主的综合性生态景区。项目建设目标包括(一)旅游景观:生态种植观关园、千米葡萄长廊、多功能生态设施利用系统、风能光能利用、气象观测系统、山顶水库、千米花龙景观、小盘道九龙湾、特色生态绿化、野兔狩猎场等;(二)餐饮度假:农家院度假村、宾馆餐饮;(三)配套设施:路网20华里、生活区房舍800平米、水利电力配套、小型游乐场。
8月21日的上午我们乘坐两辆小三轮车到达了正在建设中的大西梁,道路的险峻已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在这样的高山上进行这样一种开发是一件何等需要想象力的事情?虽然我们只看见了大西梁开发的雏形,但已经初具规模了:在河北农科院专家技术指导之下,葡萄已在大西梁上落下了根,估计明年就可以部分结果,且以后每年都增产;水电工程已在非典期间顺利完成;上山公路也基本铺修完毕,正在进行最后的收尾;其他项目如宾馆农家小院和各处景点也在加紧施工之中。贾村长深情地告诉我们尽管困难重重,资金老是不能及时到位,但我们会克服一切困难,争取在明年五一期间对外开放,到那时我们就可以用收益来追加投资了。
在对村民的访谈中,我们获悉大部分村民对开发大西梁持乐观态度,并且相信只要项目开发成功,他们就不愁一碗饭吃。从古及今这个小山村都没从真正意义上解决富裕问题,这一次算可能性极大的希望。当然也有村民对这一项目持怀疑态度,所以这次开发活动由村里成立龙居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来全面运作,村干部作为主要股东以个人名义贷款,自己还款,村民的风险被降到最低限度,当然也积极鼓励村民入股。
我们无意推测大西梁开发的最终结果,我们更相信路毕竟是人走出来的,如果这份报告有续篇,大西梁必然是它的内容之一,可能还是重头戏。
(六)国家政策的影响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超生现象在这个村已不存在了,这是一项重大的成功,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人口问题直接关系到这个村的未来发展。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总是固执地认为多一个只是多一双筷子,且人多了好办事。这种观念在这个时代已被彻底抛弃了,其根本原因在于父母已意识到高额的培养费已不容许他们拥有两个以上的孩子,他们必须为孩子的未来负责。这可能是计划生育政策在中国完全胜利的希望。与之相对应的家长普遍重视起孩子的教育来,义务教育在这个村已不是问题了,它成为了大家的一种共识,人们想的只是如何让孩子读上高中,甚至大学。
近年来国家出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退耕还林政策。据我们观察,这一政策刚好与村民改粮食作物为果树的愿望相契合,很多村民都在自己的地里种上了果树,不仅调整了产业机构,还可以获得国家粮食补贴。但大规模的封山育林给农民饲养小尾寒羊造成一定困难,农民只好减少头数或实行圈养。
在村子里的墙上我们发现不少关于信访的宣传标语,经过调查我们才知道几年前这个村的上访情况非常严重,干群之间关系紧张,上级政府为此头痛不已。现在村子里非常宁静了,干群关系大体处于相对缓和状态,这与现任村两委的行政绩效不无关系。
(七)思想状态及风貌
从1994年开始,以人民大学沙莲香教授、杨志教授为首的人大女性研究中心就在龙居村开展起妇女教育起来,他们给村中的妇女授课,讲解家庭婚姻等诸多问题。但我们走访农户家的时候她们一再提起沙教授和她为龙居村做出的贡献,在言谈中充满了感恩的心态。另外吴青教授和《农家女》杂志也在为培养妇女的参政意识而辛勤工作着,他们是新的妇女教育运动的践行者。在联欢活动和平时的接触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龙居妇女的活跃与开放。这些行为将会深刻影响到他们整个家庭,并最终使妇女处于与男子平等的地位。这些学者的功劳不可淹没,尽管他们并没有直接带这个村什么有形财富。
当然根据对群体的研究我们知道十分活跃和极端敌视的人都占少数,更多的妇女会因为家务繁忙或不感兴趣而处于旁观者的地步,她们喜欢看演出,但不想自己来演。我们只是希望妇联可以联合再多一点的妇女,让更多的人活跃起来,参与进来。
大家都知道村民自治已在我国农村普遍推行,村长及村委的选举已成为村民生活当中的一件大事。虽然我们的村民大多只有初中或更低的知识水平,但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这样的共识:我们要选举一个有能力的人来当任我们的村长。贾俊桥村长从1993年上任以来所做的工作在大家眼中有目共睹,我们在走访中听到的一句最中肯的评价是她很能干。这就够了。
二、关于未来的思考
无论我们怎么优秀,我们都只可能是最蹩脚的记录者,而他们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能做的只是把他们正在做的和将要做的忠实地记录下来,尽管这丝毫帮不了他们。关于龙居村1997年以前的情况沙教授已在她的《一个贫困村的变迁——龙居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一书中作了无比详细的记录,如果说我们这次社会实践还谈得上有新的意义的话,我们只能说我们需要做的事就是用我们的笔记下这些变化---1997年以降的变化。
从社会学的社区考察角度来说,龙居村是一个被改造过的社区,沙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在这里实践着他们的理想。正如费正清在观察中国时大力应用冲击--反应模式一样,我们同样可以借用这一理论来说明龙居村的变迁,可能就是从1994年开始,外面的信息大量侵入,龙居村人做出了他们的反应,同时他们的贾村长也迈出了向外进军的步伐,只要走出了第一步,以后的路就变得好走多了。
关于龙居村的未来,我们还可以试着做如下一些思考:
(一)一所大学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如此关注一个小山村,这在中国怕是绝无仅有。我们也为我们的执著欣慰不已。大学或她的学生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一个小山村的经济、文化等?另外关于龙居的未来我们还可以做上什么?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索,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在龙居村现代化过程中将扮演何等角色。这绝不是一所大学和一个村庄的关系,而确实事关中国农村的未来,毕竟在一定意义上大学生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精英。换言之,我们是否可以探索出一条大学生影响农村发展的新形式,而不是简单的上山下乡运动?
(二)一个带头人的象征意义。我们知道贾村长现在是全体村民的信心与期待,她的行为语言行将深深影响这个村的政治生态,退一步说,即使她现在就卸任了,她的个人魅力依然不可低估。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在完成一件大的工程如大西梁开发时,一个一言九鼎的开拓者绝对是必须的,问题只在于她不可能永远年轻,过分强调一个人的核心作用会不利于新生政治力量的兴起与选举的公正。而保持龙居村政治生态的良性循环则是其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当然,在这里我决不是表明队贾村长这个典型人物的否认。
(三)公共政策的决策机制。在与村长、书记及其他支委村委的访谈过程中她们无一例外地提到必须把个人关系与公共事务区分开来,在工作上一定要争个道理。这是一个好的现象,最起码废除了一言堂的老习惯。但一个明显的问题是虽然有村民代表大会、村民理财小组等组织监督村两委工作,村民还没有完全参与村里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来,集思广益,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与权利。我们知道只有村民在公共政策的决策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立场并得到充分尊重和考虑,公共政策的实施才不会危及村民的切身利益。而不是现在很多村民说的“那是村干部的事”。民主在龙居村的实现主要靠两条保证:拥有不受威胁的自由选举权和充分受考虑的村民利益表达。
(四)集体化的构想。中国的乡村社会历来是自治社会,但这一传统形式已经因为大规模的社会变动而遭遇崩溃,行政权力极度下沉。贾村长和王书记在谈到该村的未来规划时不约而同地提到华西村河南街村的做法:限制村民个人财产,扩大集体财产比重。比如他们说要收回土地统一建房,整体规划;要使老人住上养老院;要把村民的生产生活纳入集体的活动中来。一句话就是实现某种程度的公有制。就这理想本身而言他们是怀着一颗带领村民致富的心的,但根据对社会构成形式的研究,集体化并不是一种最好的乡村社会结构方式,他们之所以对集体化如此热忱与中国人的乌托邦情结有密切关系。当然在这里我不是单纯地指责他们。我以为龙居村未来的良好社会结构是在保持村民家庭经济独立的前提下,以企业化的方式使用村民的劳动力;集体收入主要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在适当时候支持家庭经济困 难者和孤寡老人。
也许问题是尖锐的,但是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更有利于龙居村以后的发展,我们必须承认至少到目前为止龙居村的困难和矛盾还有很多,还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贾村长和她的继任者去解决。但我们依然希望在若干年后,当龙居村在经济上腾飞之后,在政治运作、社会结构上都有一个良好的和保持协调的运行机制,这是龙居村永远繁荣的希望。我们在瞩望着,期待着。
第二部分 关于龙居小学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华灿丽、韩曙光、杨海昕、李忱博
(中国人民大学 档案学院)
一、学校概况及问题
1. 学校概况
龙居小学主体建筑是一栋2层的教学楼,是1995年在村里积极筹划下由北京市私营企业家协会的20多家企业共同出资30万元修建。学校的桌凳由乡里的企业家梁文惠捐赠。学校拥有一个图书室,全部图书皆为捐赠所得,比较旧,面向全体学生及村民开放,借阅情况尚算良好。另有一个仪器室,主要有地球仪和一些文体器材;一个活动室,主要用来做实验。
学校共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1个班,最多一个班有29人,最少一个班只有9人。一共有80多人。现有校长一人(兼做老师),教师6人,每人带一个班。6个老师都是中专毕业,其中有5个后来进修取得大专文凭(有一个老师由于年龄偏大没有进修)。教师中年龄最大的53岁,最小的23岁。每个年级的课程大抵相同,大致有数学、语文、美术、音乐、社会、思想品德,三年级以上有英语(2002年开始),微机(两个星期一次,每次半天,去乡里上)。学费包括学费、书本费、杂费等大至每学期保持在180元上下,三年级以上学生还要缴纳每学期60元的微机费。据知情者透露初中学费非常之高:重点中学如满城中学2400元/年,普通初中如刘家台中学2000元左右/年,这对于村民来说无疑是一笔沉重的负担,许多家庭一大部分开支都用在孩子上学上。
2. 学校经费来源与支出
龙居小学是他们所在乡的中心小学,这是通过各项评比产生的,主要是看学习成绩和学生素质(包括精神面貌、文明礼仪、劳动等方面的内容)。上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因财政困难很少拨钱支持学校建设,学校的运作经费一部分来自学生上缴的学杂费,另一部分则是村里每年根据学校需要调拨的一万多块钱。教师工资由县财政统一发放。
3. 师资
龙居小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师资。首先数量上缺乏,全校只有6个老师,基本上每个老师要教3—4门课,像王老师一人就负责整个6年级的数学、语文、音乐、思想政治课。其次是教师文凭低,都是进修的大专,虽然乡里每年也会组织教师进修,但整体素质还是不高。
目前,现在全乡适龄儿童基本上都能保证九年义务教育,家长的教育意识比较强,都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不断深造。
4. 孩子们的思想状态、所处环境
孩子的求知欲望很强,不过他们课余的学习时间比较少,有1/3以上的学生要回家作农活,他们在家的学习时间只是写作业而已。
他们多数没有明确的理想和志向,信息接收闭塞,对外界不了解,视野相当局限。也大都没有特殊爱好,对音乐、美术或体育没什么兴趣(即使有兴趣也不能得到培养),课余最大的娱乐不过是看一些电视连续剧或听一些流行歌曲或是随意的玩耍。有一部分原因在家庭教育的贫乏,孩子的父母的文化素质都比较低下,还有不少是文盲;另一方面学校设施和师资薄弱,且重视文化课教学而忽视素质课,也不注重对孩子们的思想熏陶和视野的开阔。缺乏相应的经济条件和物质基础,教学设备严重不足是制约农村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原因。学校教学器材匮乏,即使有的那些也都陈旧与教材不配套。体育课没有标准的篮球场,也没有其他体育器械,音乐课只有一架旧钢琴。
在日常行为方面,村子里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也不懂基本的礼貌礼节。据孩子们反应,学校并没有开卫生课,所以孩子们既不能在家接受父母亲良好的身体力行的影响,也没有在学校接受到好的教育,那么我们还能指望这些孩子们应该有多出色吗?
这里的孩子的确是淳朴的,善良的,可爱的,但是无法掩盖的是,同城里的孩子相比,她们又是落后的,缺乏多方面的素质,心智也远没有城里的同龄孩子成熟。这同整个村的文明程度是密不可分的。
当然他们正处于灿烂的季节,如花般的年龄、单纯的意识,使她们可以毫无埋怨,毫无忧虑地生活,尽管龙居同外面的世界相比,是如此贫穷,如此落后,如此闭塞。
二、家长的态度
1. 家长普遍重视教育
在访谈过程中几乎所有家长都表示只要孩子愿意读书,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他们读书。他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
经我们的调查,龙居适龄孩子全部都能入学,并未出现因贫困而辍学的情况。我们在和多位家长交流的过程中,询问了其家庭支出状况,大多家长称其家庭的很大一部分开支是孩子的教育费用。
2. 对于教育现状的担忧。
1) 对于收费合理性的质疑。多数家长认为义务教育的收费偏高,但基本在能支付的范围内,但绝大多数的家长能理解收费问题,清楚收费的项目与方向。同时大部分家长对学校还是比较满意的,当然也有人表示只要有机会还是希望孩子能在城市受教育,不过能实现这个梦想的人总在少数。
2) 家长们对于龙居教育的硬软件状况不太满意。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了家长们比较关注和担忧的问题,就是许多设施不齐全。如全校只有校长室里有一台电脑,所有的孩子们的微机课都要乘车到乡里上,且每两周课只有一次上机机会,这样每学期大概只有6次左右的上机课。试想这样的状况下,孩子们如何能掌握必要的知识,家长在谈及有关此事时都一致表示真心希望村里的学校能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微机房。
3) 对师资水平的担忧。也有些家长对老师的水平表示担忧,他们提及曾在龙居村小学教书比较好的老师都被调到乡里或者其他地方教书,他们对此觉得有些难接受和不公平。
3. 家庭教育的欠缺。
但是龙居村的家长对于孩子教育问题的关注也仅限于此。在家庭教育这一方面,龙居的家长简直是一片空白为所作为。他们一方面担忧老师的水平,一方面却又把孩子完全交给学校,至于孩子回家后的学习生活安排他们都不干涉,也从没想过要干涉,结果导致放任很多孩子沉迷于电视中。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第一位老师,可是龙居村家长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男子的文化层次大多低于女子,一部分女子上过高中。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上家长们从未意识到自己的榜样作用,所以龙居孩子的家庭教养方面有所欠缺。
一个接受不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很难成为社会的精英,我们曾试图询问家长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可是他们从没期望过孩子们能成名成家,甚至他们大多都说不出对孩子的期望,他们重视教育的最根本动力是希望孩子们可以摆脱村里的贫穷,走出山去。至于如何改变整个村的生活现状,村民们几乎都把希望寄托于两委班子,不是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因为他们不希望孩子们以后还呆在村子里受苦,能出去就去外面闯,别再回来了。这种思想直接导致了孩子们也没有了理想,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念书干什么。
龙居的未来与下一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龙居的建设需要一批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创造者,教育的重点应该是把孩子们培养成有知识和技术的未来龙居和社会的建设者。在这点上家长没有意识到,以至于我们看到的龙居的孩子们都缺乏理想、缺乏对未来的想象。
三、龙居教育努力的方向
1、积极促进经济与教育相结合,走科教兴农的路子。促进教育与经济结合,推动农村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我国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龙居村的村民们固然可以在现有条件下支持孩子读完初中,但不是每个家庭都可以供应一个或两个高中生大学生,钱依然是大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应该现代教育观念审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探索教育与当地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改革,适应当地经济发展。一方面努力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一方面努力拓宽教育的服务功能,推动教育直接参与当地经济发展,为地方经济服务,走出一条科教兴农的新路子。
故而我们对于龙居孩子上学的经济问题的解决只能寄希望于大西梁工程的开发成功。龙居村经济的腾飞能真正意义上保障孩子们接受教育。同时,现在也正是龙居急需人才的时候,我们希望更多的龙居的孩子能回到家乡,为家乡做贡献。发展经济以推动教育,反之教育的发展必将为龙居的进一步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机遇。
2、 更新观念。农民普遍感到供孩子上学是个不小的负担,虽然很穷,但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供孩子读书,盼着他们将来有出息。然而,究竟送孩子读书为了啥?农民的想法很简单也很现实,送孩子读书就是为了跳“农门”,改变命运。农民为了供孩子读书,几乎倾其所有,即使这样,心里也不塌实,不知道孩子将来能不能学成?能考出去的毕竟是少数。看来,农民供孩子读书,不仅愁钱,还愁前途。
事实上,大多数农民还没有深切感到教育对摆脱贫困的实际帮助,只把子女的出路寄托在离开当地进入城市就业“脱贫”上。这种单纯的“脱贫”思想是有巨大隐患的。如果农民只是为了让孩子离开当地进入城市的话,很可能造成大量素质不高的农民工涌入城市的现象。而且农民们的目光的短浅,只让孩子离开,却不想着让他们来建设自己的故乡。
所以要解决现有的问题,必须先让家长的观念有所更新。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有科学文化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去,是要通过教育使农村的发展有希望,而不是让有知识的农村子弟都离开故土成为城里人,而让剩下的没有知识的农民继续在那片土地上愚昧下去。
3、改善教育模式。目前的农村初中教育,由于单一的课程模式,造成一种畸形现象,一方面是不适用的中学毕业生大量过剩,一方面是农村发展急需人才奇缺。应当承认,目前我国农村教育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农业、农村和农民实际的状况,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以升学为目的的农村初中办学模式,严重脱离广大农村的实际,带来的结果是,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因升学无望而厌学、辍学,另一部分学生虽坚持完成初中学业,却无从学到或学到甚少适应农村建设需要的技能和知识,一旦升学无望,就业无路,在本地致富也无术。而且,轻视体力劳动,厌恶农业生产的现象日趋严重。正如一位农民感叹的那样:“书越读越蠢,学过的用不上,要用的又没学;书越读越娇,大事干不了,小事又不干;书越读越狂,眼睛长在额头上,眼高手又低。”由此看来,由于单一的升学教育模式与日益发展的农村经济严重脱节,致使许多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兴趣大为降低。由此看来,农村初中教育必须坚持农科教结合,为农业、农村服务,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教育,才是有前途的教育,有生命力的教育。
4、 建设师资队伍。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靠的是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60分的老师教不出100分的学生。我们无意于指责龙居老师的素质,相反应该肯定他们在发展农村教育上做出的不懈努力。老师的素质总是与当地经济状况、文化水平密切相关,不从根本上改变一个落后地区的面貌教师素质的改善就无从谈起。
建设好农村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巩固“两基”成果的当务之急。眼下,除了加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提高外,应当认真执行教师资格制度,把好进口关,强化政府行为,保证师范院校毕业生分配到位,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师资的正常补充。而且,在尽快补充教师队伍数量的同时,还要保证新补充教师的质量,坚决防止引入新的不合格教师。此外,提供较好的条件以吸引更多的师范毕业生和社会上具有教师资格的人才到农村任教,实现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
5、 注重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制约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问题,在于其目标的单一应试性、城市性、离农性。俗话说,未考上大学的农村青年是“种田不如老子,喂猪不如嫂子”,考上大学的是“鲤鱼跳农门”。如果农村教育再继续这样办下去,那一定是很危险的。对于农村教育的弊端,早在20世纪初,一批有识之士出于忧国忧民之心,纷纷提出乡村建设、乡村改造的主张,并在全国开展了农村教育实验。其中黄炎培提出中国农村教育要走实教结合的路子。陶行知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他认为:“教育没有农业,就成为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农业没有教育,就失去促进的媒介。”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村的问题是农民的“愚、穷、弱、私”四大病症,应当用教育救治。
一个世纪后的中国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仍然把应试升学作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不是面对全体学生,而是面对少数尖子生;不是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是偏重于智育。在智育方面,又忽视智力的开发,而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在知识的传授方面,又忽视了教给学生关于农村发展和做人的诸多知识,而偏重于与高考相关知识的传授。一偏再偏,就使农村教育走上了升学指挥棒导引下的仅有单一升学目标的独木桥。结果,约占10%的中榜者,进了为城市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走向了城市或发达地区。而约占90%的落榜者,命运最终要赋予他们难以承担的农村现代化建设者的使命,这是农村教育的最大悲哀。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走访我们发现农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起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越是贫穷地区的人们对教育的渴望越强烈。教育滞后的根源不在于观念的落后而在于经济的落后。一个地区是否重视教育能单凭入学率或人口文化水平来衡量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农村来说,判断人们重视教育程度的标准应是他们用于教育的开支所占家庭收入的比重。教育,是个沉重的话题。但只有正视教育,而非遮盖问题,才能抓住教育发展的症结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虽然飞速发展,但离发达地区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而且经济发展阻碍了教育发展速度,而教育又作用于经济,但最终还得抓住“教育是基础,经济是关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四、对农村教育的反思
1. 教育状况不容乐观。龙居村的教育现状只是我们国家农村教育的一个缩影,但见一叶而知天下秋,从根本上来说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贫困地区的教育状况并不乐观。教育向来是事关民族未来的大事,这不能不让我们为民族的前途捏一把汗,为这个国家还有太多人不能接受很好的教育掬一把伤心泪水。但现实总是残酷的,你必须知道农村城市对立不是一天形成的,自然也不能一天获得解决。
2. 全社会应该对农村教育予以足够的重视,循序渐进逐步改善教育状况。
任何的改良与进步都需要一个渐进的甚至是缓慢的过程。农村社会和农村教育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考虑我国国情的具体情况,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不可能脱离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何况我们还有许多基础性的工作没有完成,许多问题不是只靠经费就可以解决的。比如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普九”问题、农村中学的辍学问题、农村教师素质提高的问题、免费义务教育问题、农村社会的科学文化建设问题、农业现代化及其农产品市场问题、农村人力资源问题、政府机构的功能转变问题、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建设问题等,都需要有一个转变、建设和协调的过程。为此,不应只重目标,不计过程,而应确立实实在在的行动计划。可喜的是,龙居的经济业绩每年都有进步,教育环境也在逐步改善,随着与外界信息沟通的增加,村民的认识与观念也在逐渐更新,这些都有助于龙居经济与教育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龙居的孩子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将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状况既而彻底改变受教育状况,但是与他们有着同样的家庭状况、处于同样的环境的孩子们又有多少?
我们相信教育的状况会逐渐好起来,因为知识越来越发挥出其巨大的作用,人们对于知识和教育越来越重视。
我们所做的是对龙居的小学教育的考察与反思,我们的想法或许对他们有一定启发和帮助。龙居村只是全国无数农村的中的一个。我们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同时,我们希望这个担子是压在所有人身上的,因为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第三部分 从龙居村看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
鲁 瑶、毕道玉、刘炀、田青彦
(中国人民大学 档案学院)
我们结合专业特色,组成了专门的调查小组,对龙居村的信息化建设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对龙居村的信息化建设状况了解,同学们对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都形成了一定的认识。我们的报告与认识能以龙居村作为个案进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研究,谨希望能有一定的贡献,也期待着再次更为广泛、深入的社会考察。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西北部的龙居村,地处太行山东麓余脉深山区,几百年朴素而封闭的生活造就了龙居人的传统和习惯,他们世世代代沿袭着近乎不变的生活方式,一年复一年。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入了龙居,龙居人的心活了,但是致富的道路却充满艰辛和曲折。
一、农村信息化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突出作用
现在世界已经进入了21世纪,人们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大战略意义,认识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基本目标,加强了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与计划。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农村是国家社会最基层组织之所在。这里,聚集着较大量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方面的基础数据,是信息开发的重要数据源,又是社会信息接收的最低层面,成为信息发布的最基本对象。它的信息普及程度、信息应用状况,是社会信息化水准的底线,象征着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起码水平。在此背景下,农业信息化也正向我们走来。
农民要致富,唯一的途径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加快农业技术改造,由传统型农业向现代型农业转变,推进农业的稳定发展。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江泽民同志也强调:“四个现代化,那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漫长的农业生产实践证明,信息是促使农业全面发展的重要资源,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居于重要的主导地位。
农村信息化将对农业现代化起到基础性支撑作用。农业信息化预示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有利于实现农业信息传输手段的现代化,为农业和农业企业管理提供大量的、完整的、准确的、及时的信息,从而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进而加快传统农业的改造步伐,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基础性保证。
农业信息化将对农业机构调整、农民增收起到关键性作用。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大量的、准确的、有效的经济信息。农业信息化将对相关的农业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组织、加工、传递、应用,完善农业信息市场,提高农业信息利用率,缩短农业企业、农民和市场之间的时空距离,引导农业企业和农民根据市场的需求,发展农业产业化,调整农业结构,进而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开拓农产品销售空间。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信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将对农业生产起到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信息与土地、劳动力、生产资料等传统生产要素相结合,将有利于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全面改善农业生产经营中的薄弱环节,改进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方式,大幅度提高农业现代化经营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面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将突破现有的地域界限,在更广阔的空间上迅速传递农产品供销信息,实现产供销的衔接,拓展农产品的销售空间。
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合理的利用农业自然、社会、经济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信息化将打破传统农业资源约束,根据市场需求,以信息、技术、知识为纽带,实现对农业自然、社会、经济资源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农业信息化还将减少农业决策过程中的失误,改进决策质量,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风险,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信息化将有力推动农村工作指导方法和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
那么,现今农村的信息化水平究竟如何,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又如何呢?龙居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
二、龙居村农业信息化的过去及发展现状
1. 过去
龙居村是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角龙乡的一个小山村,四面环山,交通十分不方便。在这个小山村里生活着一代又一代的龙居人,改革开放前的龙居人很少走出大山,根本不知道山外面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他们善良俭朴,吃苦耐劳,安于劳作,从没有想过到山外面去看看,也不敢想。他们世世代代沿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习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时的龙居村就不要说是一台电视机,就算是一台收录机也没有,更不要说读书看报等一类的事情了。这个山村完全与外界隔绝,村民们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根本不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他们当时也没有想到了解这些信息,唯一想到的就是养家糊口,过着封闭而又无知的生活。尽管龙居村四面被群山环绕,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在山上种果树,想到的就是在一年又一年地在每人不到一亩的土地上种粮食养家糊口。当时的农业生产不要说是信息化,就连机械化也根本就没有实现,对于市场等一类的事情连听说都没有听说过,可以说整个龙居村的人都生活在一个封闭的、信息闭塞的环境中。
2. 现状
改革开放后,龙居人开始认识到了自己的落后和愚昧,他们开始走出大山逐渐认识大山外面的世界。同时他们也认识到,为了世世代代的龙居人能够过上好日子,就要让他们的孩子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学到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去适应这个社会。于是村里人集资加上社会各界的援助,村里花了三十多万元建起了角龙乡最好的一所小学——思源小学。现在的龙居村已经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的龙居村在山上种上了各种各样的果树,龙居人通过报刊逐渐学会了果树的种植和维护方法,得到了很大的受益。河北农科院的教授也不定期地到龙居村来办讲座,传授果树的种植方法和家禽家畜的养殖方法,村民们学到了很多平时想学而学不到的知识,使龙居村村民的素质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龙居人为了山里产的水果能够卖上一个好价钱,每年都要派出一部分的人到大城市去看看市场上水果的价格,从而能够了解市场的行情,获得最大的受益。为了山里的水果能够在以后有更大的销售市场和竞争实力,龙居村的人们创建了自己的水果品牌——“龙居牌”,并且已经向国家申请专利。同时为了提高提高竞争的能力,龙居村的村民们逐渐认识到要提高水果的科技含量,不能只靠产量创收,更要靠质量收益。他们还聘请外面的农业专家亲临果园指导果树的种植技术,提高水果的质量和产量。
3. 龙居村信息获取渠道
从信息来源来看,龙居村的信息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外出打工的人带回信息。现任村党支部书记王凤乐是最早走出大山的龙居人之一,这些在外闯荡的龙居人再回到村子后,就将他们在大千世界所看到的、听到的,讲述给村里的人。
2.通过电话、电视、收音机、广播等渠道获取信息。村民们认为自己应该做一个明白人,再也不能像过去一样对农业方面的信息一点也不知道。在整个龙居村里,有三分之二的农户按上了家庭电话,从而更加方便地与外界联系,了解山外面的市场信息和农业信息。
龙居村有三百户左右的家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家庭家里有电视机,因为山村四面都是山,电视机多能收到的频道是十分有限的,在外界的帮助下,龙居村建设起了自己的电视接收台。村中不少户居民家中已安装“锅”,进而可以接受多则十几个,少则三四个频道。村民一半看得最多的是中央七台科技频道。这样可以接收到更多地频道,更多更快捷地了解到外面的世界。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有电视机的家庭都会关注每天的新闻联播等宣传国家政策方针的新闻节目,特别是对国家实行的农村的税费改革更是关心。同时调查中也发现也有部分农户收音机是通过收音机了解外面的信息,了解国家有关农业方面的政策法规等。
龙居村还建立了自己的广播台,定期地向村民传达国家有关农业各方面的政策和信息,同时也传达农业技术方面的信息。
3.报纸、杂志中获取信息。龙居的村民们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农户订阅报刊杂志。龙居人现有的市场经济信息主要来源于两报与五刊。两报是指《河北科技报》、《农民报》;五刊指《农村实用科技》、《河北农业科技》、《新农民》、《北方果树》、《中药材信息》。另外,还有妇女杂志《农家女》,其中提供了很多关于发家致富的信息。
4.社会各界的来访者带来了新的信息。龙居村自1994年迎来中国人民大学女性研究中心沙莲香、杨志教授等人开始,知名度不断提升,吸引了更多的人来龙居村调研、考察。九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在龙居村的扶贫帮困活动从未停止。冰心老人也亲自为新落成的“龙居小学”题字,彭佩云委员长也来龙居村进行了考察,河北省农科院与河北科大的专家学者也多次深入龙居村为村民传授新技术、新知识。《农家女》杂志社、吴青教授等都要不定期的来考察、或者资助妇女们外出参加学习培训。
5.组织播放电教片。组织播放关于先进村、典型示范区等的电教片,为农民带来了大量的科技信息,也为村干部带来大量的管理信息,借鉴到本村的发展当中。
6.龙居人走出去亲身获取信息。村长贾俊乔作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基层的女性干部,自98年至今一直担任河北省人大代表,经常外出参加会议,如95年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全国基层农村妇女参政议政研讨会,等等。近几年,随着全村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龙居人为了“见世面”而不是生计走出了村子。去年,全村组织60人去西柏坡元坊村参观、考察、学习。将致富经验带回了龙居。
7.农村的村务公开就是农村的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龙居村,我们会看到有一个黑板报,上面写的就是村务公开的内容,主要包括农民关心的、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主要有计划生育、电价和每年的农业税等方面的信息。村书记告诉我们,村务公开每一季度公开一次,公开的内容还有村里本季度的支出和收入,支出和收入的项目与金额等财政方面的信息。村里还专门成立了理财小组,专门监督村里财政的支出和收入,对有出入的地方进行调查,直至没有任何出入为止,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腐败,更好地利用农民交纳的财务,可以更好的办理村里的事情,更好地维护村民自身的利益。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龙居村相对于过去在农村的信息化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同时在调查时也发现龙居村在农村信息化方面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地问题。
三、龙居村信息化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
(一) 不足
农业信息化整体水平还是很低
事实上,相比于其他村来讲,龙居村的信息获取程度相对是比较高的。社会各界对于龙居有着很多的关注。这为龙居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例如:河北农科院一直对龙居村进行技术扶贫,各种果树的栽培等。在九十年代中期的时候,沙莲香教授在香港期间为龙居引入了20万元的资金,作为村民养殖小尾寒羊的启动资金。龙居村在这方面就走在了前面,因为直至现在很多适合养殖小尾寒羊的农村地区还出在学习养殖的阶段,而龙居村的小尾寒羊养殖在政府的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的号召下已经开始缩小规模了。
当然,从信息化的角度考虑,村里的信息化建设状况总体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到目前为止,本村只有三台电脑,而且都是属于比较老的过时的机型,根本就没有网线,更不要说是互联网,这样对于大量的互联网上的市场信息的资源是无法利用的。在如今这个信息和互联网的时代,缺乏这么一种重要的资源对龙居村的损失将是无法估计地。尽管本村对外面的市场信息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也存在一定的滞后形性,耽误了很多机遇。
农业信息化与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尚不适应
1. 是发挥新闻媒体在市场信息服务方面的作用已经起到了一定的,但是作用还是不够充分,信息发布、传播的覆盖面窄;
2. 直接为市场、农民服务的市场供求、科技等方面的信息不能满足需要;许多农民
3. 信息获取的渠道不多、涉及的范围不够广泛,采集标准不够规范,信息资源开发相对滞后。
4. 人们对于信息的价值认识不够,缺乏信息意识。只有村干部或者部分致富带头人才能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部分普通的家庭就只是关注自己小家,很少去关注生活生产以外的事情。
(二)制约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通过实践考察,由龙居村村民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我们可以看出,龙居村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落后阶段,农民的信息化意识仍较为淡薄,参与度不高。究其根源,通过深入的实践调查我们发现,影响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农村社会生产力还未达到农业信息化所需要的高度。虽然龙居村已使用部分机械化的生产工具,但农民仍以传统的手工工具为劳动资料的主体;劳动者的素质虽有提高,但远未达到信息化对劳动者的要求。
2.农村的社会生产关系限制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空间。龙居村的农业生产皆以家庭生产为主要经营单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家庭难以承担信息化所需要的巨大花费,家庭经济的规模也限制了信息化的发展规模,并且短期内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3.缺乏必要的政府支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又是弱质产业,而农业信息化建设又是一项新技术革命,因此,政府的支持必不可少。虽然1994年12月,“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上提出了建设金农工程,以加速推进农业和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然而,金农工程的基础是国家重点的农业县,所以金农工程并未影响到深山里的龙居村。所以,政府还应加大对农村信息化的支持。
4.农民信息化意识淡薄,参与度不高。在农村信息资源作为战略性资源的重要性并未被广泛认识,对农业信息开发利用意识更为薄弱,一定层面上基层领导干部的意识也有待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对信息需求不足。农民文化水平限制他们对新事物的理解、接受程度。
5.现有农业信息质量不高,仅停留在信息表面,根本谈不上加工信息等。信息涉及范围不广,利用性不强,限制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三)以上因素制约了农村信息化建设,体现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诸多矛盾。
1.广阔的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空间与农业信息化建设物质基础薄弱之间的矛盾。科技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要发展农业科技就需要关注世界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大量的科技成果和适用的技术送到农民手中,这样就需要改善、完备的农业信息体系。农产品的均衡供给也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农村经济水平不高、国家投入有限,农村信息化建设物质基础薄弱,没有建设好信息系统,数据库不足,且利用效果较差。
2.农业信息化建设所需人才资源与农村信息人才短缺之间的矛盾。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人才资源的强有力支持,农业信息化人才资源主要包括:领导管理人员、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信息技术和资源的广大用户。现今农村信息产业的人才短缺相当严重,广大农民的素质远不能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偏远贫困地区即使装了现代化设备也无人会用。
3.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加快与农业信息环境建设滞后的矛盾。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农业信息化发展进程加快,但现在进行的主要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微观环境重视不够,信息化的“软件”建设相对滞后。
4.农业信息运输业发展较快与农业信息生产业相对滞后的矛盾。国家对农业信息化的有限投资主要运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机构建设上,所以农业信息运输业发展较快。我国信息生产业虽已起步,但仍落后于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进程。信息收集标准化程度低,指标体系不健全,方法不科学,涉及面狭窄,信息处理手段落后,数据库建设滞后,分析加工水平不高。
除了上述矛盾之外,农村信息化建设还面临其他一系列矛盾,例如,农业信息化建设所需大量资金与农村资金短缺间的矛盾,农业信息化所需市场与农民信息需求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都影响着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四、龙居村信息化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从客观上看。龙居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平均经济水平比较低,因此,以个人的人力物力是难以达到哪怕是最低级信息化要求的;另一方面,最低水平的农村信息化也要求在至少乡镇一级的政府部门有相关信息化人才能够从事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这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较高的,而符合要求的当地信息化人才可以说是寥若晨星。因此当地的政府可以进行干预,对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投资力度,采取鼓励措施向这些地区选派优秀人才或进行交流培训手段,逐渐实现龙居村的信息化。
(二)从主观上看。龙居村地区由于过去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思想观念陈旧,接受新事物的期间较长,但龙居村的人们对改善生活条件都有着强烈愿望,因此当地政府可以扶持龙居村的通讯广播设施建设及信息人员的配备,使发展农村信息化活动成为农民自觉和自发的活动,使农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农村信息化主体便由政府转移为农民,提高信息化层次的任务也将由有远见并且有能力的农民来完成,实现市场化运作。
由于我们在龙居村调研的时间毕竟不长,对龙居村信息化建设的各方面的了解一定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但是我们对龙居村的信息化建设是充满信心的,希望龙居村能够尽早实现信息化,早一日达到小康水平。
五、以龙居为个案为启示思考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
中国加入WTO,农业面临巨大冲击,为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唯一的途径,而农业信息化又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可靠保证。面对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诸多问题,我国农业的信息化建设似乎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人们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提高人们的信息意识。意识是根本性的问题,必须加强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相关人员的宣传教育,各级管理和技术人员要富有使命感和紧迫感,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广大农民的信息意识,扩大农业信息的市场需求。在龙居村这一点显得尤为迫切。
2.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农业信息化所需要的信息网络体系、信息技术装备、基础设施、专业人才的培养无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3. 加强农业信息人才、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决定性因素,人才短缺将极大制约信息化建设的开展。在龙居村,贾俊乔村长感叹到龙居现在缺人才,她现在切实感受到了知识、人才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龙居留不住人才。她说等村里一旦有了钱之后既要从外面聘请人才,现在也在培养龙居村里的人才,她希望村里的孩子将来能够为村里发展做贡献。
4. 加强农业信息开发管理机制的转变。现代信息化的天然属性和基本要求是信息的互通性、公用性、共享性,农业信息化建设要打破部门、行业、地区间信息封闭的陈旧观念和体制,建立有利于信息共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机制,加强农业信息开发管理机制的转变力度。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时效性、完整性、系统性、真实性。
5. 加强全社会对于农村信息化建设、农业发展的关注。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将信息、将科技知识带到农村,因为农业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农村农民的任务,而是全社会的艰巨任务。只有发动各方面的力量,我们才能更快、跟全面地实现进行信息化建设。
我国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前路漫漫,且充满荆棘,但为了增强我国农业的竞争力,实现农业现代化,以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应对“入世”的挑战,农村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这是一场艰苦的战争,但我们应该也有能力打赢这场战争。
参考书目:
1.吕晓敏:《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略论》,《中国脉搏》,2002年8期;
2.唐启国:《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矛盾既解决办法》,《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9期;
3.邢志强、武喆:《信息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3期;
4.钱雪飞:《对信息化建设中农民参与度不高现象的剖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2年3期;
5.张绍玲:《拓宽农村信息服务领域的实践与设想》,《图书馆》,2002年6期;
6.马中泽、摆文玲:《农村信息化与农业发展浅谈》,《中国果菜》,2002年6期;
7. 邵国荷:《关于推进安徽农业信息化进程的思考》,《安徽农学通报》,2001年7月;
8.孙振玉:《访日见闻:日本农村信息化已初见端倪》,《北京农业科学》,199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