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下午,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主办85周年校庆信管学术高端论坛暨求是讲坛·学术沙龙强基、创新、转型、升级——新中国档案学理论发展70年”,本次论坛也是学院70周年院庆的重要学术活动之一。受邀领导和专家、全国档案学专业师生、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师生等500余人线上线下同步参加会议。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出席,中国人民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一级教授冯惠玲,中国档案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档案学研究》总编辑邓小军,国务院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兼秘书长、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档案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才办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张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刘越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档案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陈永生,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档案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乔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档案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吴建华,安徽大学江淮学院院长、教授李财富,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丁华东,湘潭大学人事处处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协舟,辽宁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教授赵彦昌,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教授华林、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覃兆刿、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刘旭光,河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颖,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牛力,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王英玮、宫晓东、钱毅参加会议并发言。刘越男主持开幕式。

郑水泉在致辞中指出,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建校85年来,始终与党同呼吸、共命运,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办学诗篇,为党和国家培养造就了37万多名栋梁之才,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生动展现了 “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是1952年学校受中共中央委托创办的学科,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地位特殊,在国内档案学领域独树一帜。70年来为构建中国自主的档案学教育体系、知识体系和推动档案事业创新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当前,我国档案事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中国人民大学期待与全国同仁一道,积极发展档案教育、建设档案学科、开展档案理论研究,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档案学知识体系。

冯惠玲在致辞中指出,新中国档案学经过70年的建设与发展,成绩斐然:一是开创构建了与中国档案实践相结合的档案学科体系,二是开创了全世界规模最大、体系最完备的档案高等教育体系,三是形成了档案学理论深入参与和支持档案实践的研究传统,四是形成了一支规模与水平不断提升的档案理论研究队伍,五是档案学理论研究在国际档案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面向未来,冯惠玲指出,当前档案学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档案学的理论要继续在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上继续发展,要重点围绕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的根本任务,更加深度开展社会记忆、要更加深度的进入社会运行,要更加深度的走进人民大众。


邓小军在致辞中指出,国家档案局领导高度重视档案学理论研究,以曾三为开创者的国家档案局领导十分重视档案学理论的研究,曾三、裴桐、冯子直、杨冬权、陆国强等历任国家档案局领导对事业的谋划与思考,对业务问题的探讨,不但对档案工作的开创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以实际行动对档案学理论研究起到了引领、示范与推动作用。老一辈档案学人以自己的远见和卓识创办了中国第一本档案刊物,发起成立了中国档案学会,搭建了一系列学术平台,为档案学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阵地与空间,极大地促进了档案学理论的生产、交流与传播。

“求是讲坛·学术沙龙”第五场召集人王英玮主持主题发言。


张斌以“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话语体系的构建”为题作主旨发言。他指出,话语体系建设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历史长河,任何国家在任何时代都有反映该时期的一套话语体系。档案学作为一门揭示档案现象与档案规律的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国特色档案学话语体系必须兼顾档案学的传统与现代,直面中国问题、聚焦时代发展,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更大作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思想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形成具有新时代特点的话语表达体系。


陈永生以“深耕与开拓——档案学研究的转向和发展”为题作主旨发言。他主要从对档案学研究对象、档案学的独立性等档案学基本问题的再探讨出发,提出在学科融合中拓展和丰富档案学的研究方法,将传统档案学的优秀基因和专业价值观带入未来的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当中,积极以转型促发展,一方面要适当调整同向而行的对应关系,解除档案学研究的价值观念与档案工作价值理想之间的对应式关联,以更加理性客观的学术精神去探讨档案事业发展中的现象和问题,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学科的整体转型,加强学科体系构建。



宫晓东以“档案事业转型中的‘用新不弃旧’原则”为题作主旨发言。他指出,面向信息化转型,档案工作的对象、环境、方法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必须要从思想模型上、从逻辑上要进行档案管理创新,在此背景下,面向未来,用新的方法为指针开展档案管理是完全可行的;但是,由于档案工作维护历史原貌的底层属性,要求我们不能对过去已经管理起来、成规模、成体系的档案用新的方法进行改造和覆盖。其他行业,新技术新方法可以覆盖过去,但唯独档案事业不允许,这是档案事业的根本,是“用新不弃旧”的核心。


王协舟以“守望相助,薪火相传——湘潭大学档案学理论研究四十年” 为题作主旨发言。他指出,湘潭大学档案学自创办以来,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的帮助与支持,如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他主要从湘潭大学档案学办学历史回顾、理论研究特色亮点、理论研究发展展望三个方面,分享了湘潭大学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四十年。他表示,未来将会继续传承人大精神和湘大精神,和全国兄弟院校一起,扎实开展档案学理论研究,促进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发展。

钱毅以“多态并行 守正创新——档案资源形态变化推动档案理论研究走向深化”为题作主旨发言。他指出,档案信息化发展通常是围绕资源本身变化来确定发展战略的,人机双主体的需求差异是促进档案资源形态及其衍生品纵深发展的核心动力,人读与机读对资源语义形态的要求差异导致不同资源态别的出现,由此他提出了档案资源形态与语义表现相互作用的U型曲线现象,认为U型曲线展现了档案信息化技术赋能从计算增强到语义增强的迭代趋势,暗含了不少对信息资源类学科建设的潜在影响,对档案信息化工作具备宏观指导作用。


牛力主持交流与谈。

围绕“强基、创新、转型、升级——新中国档案学理论发展70年”,丁华东、覃兆刿、赵彦昌、刘旭光、乔建、吴建华、李财富、李颖、华林分别以“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前沿问题”“不忘初心,注重内容:档案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辽宁大学档案学建设与发展”“档案学的传承与创新”“数字转型背景下档案学的守正与创新”“对一级学科更名背景下档案学发展的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档案学分支学科建设”“档案学理论传播与赋能社会”“民族档案理论与实践”为话题,分享了对70年来中国档案学理论生产、创新、转型、升级的思考与认识。

王英玮在会议总结中对参与领导、嘉宾、观众表示了感谢,认为本次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他指出,本次会议对新中国档案学理论发展70年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充分讨论了中国档案学的理论贡献与创新,不仅对我国档案教育、档案理论、档案事业发展规律的形成了新的认识,而且对当前我国档案学、档案教育、档案工作中的矛盾与难题形成了新的认识,期待全国档案学专家、学者、同行能够积极参与档案学理论研究、关心档案事业发展,齐心协力为档案学理论大厦添砖加瓦,为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文/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