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1年3月22日iConference 2021中文分论坛连续召开三场会议,共分享了8篇研究。其中我院师生参与的研究共有3项。
第一场会议于上午9点开始,主持人是中山大学的李晶老师。本场分论坛宣讲了三篇论文。我院的王宁同学和李孟秋同学宣讲了他们合作的论文《国外档案学学科建设与发展领域分析及启示——基于对55所院校的调查》。该论文对国外55所重点院校档案学专业的学科点设置、学位设置和重点发展领域进行了调研分析。研究发现,国外档案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注重学科融合发展、以职业教育为重要导向、学科独立性较弱和开阔的档案社会化研究视野等特征。基于这些发现,作者针对档案学学科建设发展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一是加强学科融合发展,强化综合能力培养;二是重视职业导向教育,打造多元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三是保持学科独立性,发展中国特色档案学教育;四是关注社会视角下的档案事业发展,增添人文关怀。
第二场分论坛于中午11点30分正式开始,主持人为武汉大学的安璐老师。本场分论坛共宣讲了三篇论文,其中两篇来自我院师生。黄婕同学宣讲了她与安小米教授合作的论文《大数据治理规则构成要素框架构想》。该论文是本次大会的最佳中文论文。论文采用文献调研法梳理了相关学科和管理的规则,分析了大数据治理规则的要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使用政策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映射和验证了大数据治理规则的各个构成要素。论文从法治、共治、精治以及善治四个方面开展了大数据治理规则构成要素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采用了多学科视角,对理论基础、视角、层次、要素、解决问题之间进行了映射,最终构建了大数据治理规则构成要素框架和大数据治理规则构成要素关系图。该研究可以为大数据治理规则构建以及持续改进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可以为大数据治理的实践活动和问题解决提供新的路径。
接下来,论坛宣讲了我院何思源、张晨文、嘎拉森和裴俊良四位同学合作的论文《学生视角下国内数字人文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以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教育实践为例》。论文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基于对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教育实践案例的深入分析,描述了国内数字人文教育现状、揭示了相关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该论文旨在为数字人文教育实践提供启示,顺应新文科建设趋势,培养兼具数字技术与人文关怀的复合型人才。
第三场分论坛于下午2点开始,主持人为我院的任明老师。本场论坛共宣讲了两篇有关数字人文的论文。任老师针对两位同学的宣讲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今天中文论坛的宣讲视频均已在iConference ichair的Presentation Library中上传,对这些研究感兴趣的老师和同学可以在线观看重播。
晚上20点到24点,博士生论坛第一分会场在线进行交流。会议由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Anne Gililand教授主持,我院安小米教授和任明副教授作为指导教师参加了此次交流。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匹兹堡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等5名博士生对他们的工作进行了汇报,他们的题目涉及数字人文中的可视化、集体记忆、文献分析、个人记忆等不同主题。三位指导教师与各位同学就研究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