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经国务院批准下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简称“双一流”)名单。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类36所、B类6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
中国人民大学入选A 类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中国史、统计学、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共14个一级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设有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分析5个二级学科。1952年,新中国的档案教育事业诞生于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专业的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硕士学位教育、博士学位教育均在此创立。1993年开始设立博士点,是全国唯一的档案学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学科建设水平居全国之首。中国人民大学情报学科建设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学科发展侧重于社会科学情报研究。2000年设置情报学硕士学位点,2006年设置情报学博士学位点。“中国人民大学图书分类法”等科研成果对新中国图书馆建设、图书馆学学科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中国人民大学系统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学科发展侧重于高等学校图书馆建设、社会科学信息管理以及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等。1998年设置图书馆学硕士学位点,2006年设置图书馆博士学位点,2010年增设图书情报专业硕士。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科创新发展趋势,又于2009年增设信息资源管理博士点、硕士点二级学科,2012年增设信息分析博士点、硕士点二级学科。本学科已经形成了档案学基础理论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电子文件管理理论与方法、信息组织与信息构建、信息分析与咨询服务、语义知识组织和基于内容的学术评价、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等6个反映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凝练的、有一定特色的学术研究方向,对学科整体发展水平有决定性意义。
本学科的特色是:注重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并举,注重理论与实际工作密切结合,注重研究解决本学科重大理论问题和技术难题,注重研究解决我国档案事业、图书情报工作和信息资源管理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性、全局性、方向性问题,注重吸收相关学科研究成果,注重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与推广。
65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院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如下重要贡献:
一是创建新中国档案学科和档案高等教育体系,推动中国档案事业发展。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受中共中央委托创办了档案专业教育,为中国档案事业创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至1966年初步建立新中国档案学科体系、中国档案高等教育体系。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恢复办校之后,构建了包括档案学原理、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档案保护技术学、档案文献编纂学、中国档案事业史、外国档案事业史、文书学、电子文件管理等众多分支学科在内的完整的档案学科体系,建成了包括学士、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等在内的完整的档案高等教育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师资培养支持下,全国各地高校开始开设档案学专业。
二是培养一大批业务骨干,为国家各项事业输送高层次人才。65年来,本学科源源不断地向国家输送了一批批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信息管理专业人才。本学科毕业生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的重要建设者,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履行着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社会责任,成为共和国建设与发展的脊梁。
三是发挥智库作用,为政策法规与发展规划制定提供咨询建议。本学科积极发挥智库作用,为国家和相关部门政策法规、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咨询建议。近5年以来,获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档案局等领导或部门的重要批示(或感谢信)共14次。
四是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内专业标准制订,在国际本学科领域发出中国声音。近5年以来,本学科发挥专业优势,主持或参与制订各类标准22项。其中,国际标准4项,国家标准9项,行业标准7项;以负责人或主要执笔人身份完成的标准有13项;已发布或完成标准15项。在国际标准制订中,发出中国声音,提升中国影响力。
五是举办品牌学术会议、主办核心期刊,促进学术传播与交流。本学科定期举办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学术会议,包括“中国电子文件管理论坛”“中国档案学博士论坛”“中国信息资源管理论坛”“中国知识管理论坛”“中国CIO论坛”等,在国际国内本学科领域产生重要影响。本学科1978年5月创刊的《档案学通讯》(CSSCI来源期刊),连续6次被收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位居档案学、档案事业类期刊首位。《档案学通讯》刊登档案学研究领域最前沿的文章,为档案学者供了一个高水平的成果交流和思想碰撞平台,目前已成为国内外档案学领域研究互相交流的重要窗口,为推动中国档案事业和档案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是弘扬优秀文化,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在弘扬优秀文化,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本学科最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成果是冯惠玲教授团队开展的“北京城市记忆”项目和梁继红副教授等人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档案事业史”。依托“北京城市记忆”项目,冯惠玲教授团队创建了“北京城市记忆”数字资源平台,围绕北京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以宫殿、坛庙、城门城墙、商业街和老字号、名人故居等24个专题为线索,深入挖掘自古至今与之相关的文献、典籍、档案、图书、文物等实体资源,构建起了一个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记录和反映北京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当代多彩的社会生活的数字资源库,并基于此数字资源库搭建了中英文展示网站平台,进行公益性的开发利用,传承北京记忆、传播中华文化、提供文化创意产品与服务。该项目有效地契合了时代潮流与公众需求,在网络化与信息化的今天,利用互联网平台传承北京记忆、传播中华文明、提升北京乃至中国文化软实力,在社会上引起了积极反响。在实施“中国档案事业史”项目的过程中,梁继红副教授团队通过对中国档案事业史纵向和横向的多维梳理和通盘考察,映射中华文明发展轨迹和特质,其不仅以专业眼光编纂中国档案事业通史,而且通过研究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历史,追寻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和特征,探讨档案在传统文化构建中的地位、作用及影响,探索当代中国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经验。2013年9月18日《光明日报》刊发《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对“中国档案事业史”项目进行了专门报道。作为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档案记录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研究档案事业的发展史,不仅能够传承中华文明、保存民族记忆,而且对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本学科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部署,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按照“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标准,把学科建设成为中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中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制度供给中心,成为党和国家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领域的高水平新型专业智库。通过学科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把本学科建设成为实力雄厚、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具有中国话语权的世界一流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