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沙龙背景
档案与档案管理,是人类社会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既往学者大都从社会功用角度分析与描述档案现象的本质或特征,出现了记录观、记忆观、工具观、资源观等诸多观点。这些观点虽然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到档案现象与人类社会活动的表层关系,进而指导档案管理活动的展开,但似乎尚未触及到该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发生动因。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从人类文化的角度深刻认识档案现象与人类文明的内在关系,并在更为深在的层面上,理解档案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存的文化本质。本次论坛话题“档案现象的文化本质”正是这种深度研讨的一种动员方式,以期借此能够促进人们解放思想,突破既往思维定式,创新理念,引导档案学理论研究的深化与深刻,以更为宽阔的学术视野,重新审视档案现象的来龙去脉,深化档案学理论创新的基础。
学术沙龙议题
既往档案学者但凡研究与文化相关的专题,注意力主要放在“档案文化”这一范畴之内,意在探寻档案与档案管理所引发出来的文化属性及特征,用以强化档案学的文化内涵,使其从理论体系和学科样貌方面看上去更为丰满,进而引导档案工作在各类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发掘和地位建设。此类“档案文化”研究,成果颇丰,对学科建设和实践深化功不可没。然而,仅仅就档案说档案,始终无法将档案与文化的关系阐述通透,也容易导致人们对档案文化含义理解的窄化和表面化。关于“档案现象的文化本质”的研讨,重点并非是档案或档案管理,而是提出了一个“档案现象”的概念,确定一个更为深广的基础和拓展空间,并将其放在人类文化现象的大背景下,将人类关于记忆、记录的认知与行为,置于世界自然演化的大背景之中,通过分析其中的自然因与社会因,寻求档案现象在自然界与社会界之间的超越,讨论其中的深意,旨在更为深入地理解档案现象与人类文化的渊源勾连,体验档案现象与人类日常生活起居的内在关系,深化和调整我们对档案学的探究方向与方式,以利学术创新的展开和学术思想的提升。具体包括以下五项内容:
1. 关于文化的讨论:何为文化?何为文明?
2. 关于感知与认识:从感知到记忆以及记忆的依赖
3. 人类关于文明进程的认知途径:进化论与保守论
4. 档案现象的文化本质:文化表达与文化生存
5. 关于对档案文化属性认知的窄化与拓展
学术沙龙议程
召集人:宫晓东 教授 组织人:牛力 教授、副院长
本次沙龙活动在召集人的主持下以学术与谈的方式,围绕主题“档案现象的文化本质”预设的5项内容开展自由发言与交流。
学术沙龙主持人、嘉宾(嘉宾按照年龄排序)
主持人(第一环节)、召集人
宫晓东教授
宫晓东(醉石),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博士,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多家企业文档管理顾问,国家发改委特聘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管理主讲人,国资委档案技能知识竞赛培训主讲人,国家档案局档案上岗培训主讲人。在档案法治、科技档案管理、企业档案管理、信息资源的管理与配置等方面具有多年的教学科研经历。主要著作有:《科技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编研》《企业档案管理学》《维系之道的“道”之维系——档案法治论》《企业档案管理体系的建设与运行》等。此外,宫晓东教授还潜心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其作品多次参加重要展览,其有关课程与讲座,内容深入浅出,讲授生动、理性,深受好评。
校外专家
毛佩琦 教授(中国人民大学)
毛佩琦,1962-1967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本科,1981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曾任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处长、校工会主席;中国国际友谊博物馆馆长、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副社长党委书记、中国明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历史文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明史方向研究,著有《明成祖史论》《永乐皇帝大传》《平民皇帝朱元璋》《郑成功评传》等,主编有《岁月河山-图说中国历史》《岁月风情-中国社会生活史》《中国状元大典》《中国通史明代卷》;还有古籍注释解读《大家读庄子》, 散文集《无心剩稿》《读史杂说》等。
学院专家
冯惠玲 教授
冯惠玲,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电子文件管理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北京研究中心主任,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数字人文研究》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档案学基础理论、电子文件管理、数字人文等。
校外专家
向燕南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向燕南,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心研究员、北京市文史馆馆员。担任《史学史研究》编委、《史志学刊》编委以及“北京《史记》研究会副会长”等。曾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历史编纂学的历史、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史学批评范畴研究》。参与教育部重大项目《中外史学理论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史学史》项目。担任“211”二期工程重大项目《历史学与哲学》之子课题《历史文化认同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第三分卷主编。出版著作《从历史到史学》《中国史学思想通史·明代卷》《人本思想的提升与历史认识的深化》《郑樵学术接受史》《史学杂俎》等著作多部。主编《中国长城志·文献》卷。发表论文及学术评论百余篇。
学院专家
徐拥军教授
徐拥军,湖南人,管理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档案学通讯》杂志社执行总编辑,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获“2015年中国人文社科最具影响力青年学者”“2016年宝钢优秀教师奖”“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2018年入选国家档案局首批“全国档案专家”。研究领域为档案学基础理论、企业档案管理。
校外专家
张卫东 教授(吉林大学)
张卫东,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美国欧道明大学访问学者,入选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骨计划、吉林大学励新优青计划,吉林省档案高级专家。兼任中国档案学会理事、档案学基础理论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知识组织专委会委员;《山西档案》主编。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档案学理论及应用、档案与数字人文、图博档交叉融合研究等。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代表性科研项目十余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多篇研究报告获得中央领导批示。
校外专家
任 越 教授(黑龙江大学)
任越,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档案学会理事,中国档案学会基础理论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出版专业著作2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研究方向为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文化与档案价值。
主持人(第二环节)、学术秘书
杨 文 博士
杨文,管理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师资博士后、讲师,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世界记忆北京学术中心研究员,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篇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获得中央领导和省部级领导批示,主要从事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与国家治理、信息资源管理等方向的研究。
学术沙龙时间
2022年8月20日
上午 08:30—12:00
腾讯会议:386-519-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