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上午,第92期兰台读书会以线上形式举办,主题为“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阅读分享书目为《中国史纲》(张荫麟)。本期读书会由2021级研究生贠疆鹏担任主持人,并与2022级研究生何露彤、卢思佳和2021级本科生邵喻菲共同进行读书分享。同时,读书会特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胡恒副教授担任点评嘉宾,兰台读书会指导老师和成员参会。

微信图片_20230305185711.png

四位同学分别从学科维度和史学视角分享了对《中国史纲》一书的阅读感想。

贠疆鹏同学从历史的趣味性、启迪性、取舍性、真实性四个维度切入,首先分享了“穿越者(王莽)遇上位面之子(刘秀)”的故事,同时将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与唐朝的贞观之治政策进行对比,展现历史在朝代更替中的相似性。随后,他分享了宋朝官修史书的取舍标准,并与《中国史纲》中张荫麟先生著书的取舍标准进行对比分析。最后,他以商鞅变法的史实为例,上升到国家维度,指出需要持续不断的变革,唯革新,方强盛。

微信图片_20230305190534.png


何露彤同学从《中国史纲》成书背景谈起,认为在动荡时局中,这样一本中国通史,是供民族在空前大转变时期的自知之助。她从人与神的角度切入,论及周人的神仙世界,指出神是产生于人们的愿望与想象,人们可以基于自身样貌及生活环境塑造神的模样。同时她结合“出”与“隐”,分享了自己对于“内卷”与“躺平”的看法,认为内卷的努力与躺平的超脱可以互相融通,我们要超脱非理性的内部竞争,专注自身热爱的领域,在内卷与躺平间找到一条新的道路。

微信图片_20230305190701.png


卢思佳同学谈论《中国史纲》的写作笔法,认为其着眼点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化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她全面分析了张荫麟先生“笔削”的标准,认为标准在于对史事的选择。随后,她对书中“封建”一词的滥用、“士”内涵的演变、楚晋争霸的公式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此外,她由张荫麟先生的写作手法和标准,联想到在档案学专业中撰写《中国档案学史纲》的写作脉络和结构。


邵喻菲同学从时代背景、方法、用途三个层面对《中国史纲》进行了详细介绍,她认为时代在变迁,历史教育的目的时刻变化,观念和方法不应静止。她从“训诲功用”是重要的、历史教育无需清高、理论贵在深刻三个角度得出对待历史不应厚古薄今,应从实际出发的启示。


嘉宾点评环节

胡恒副教授首先对兰台读书会的阅读理念和办会方式给予了肯定和鼓励,认为四位同学从写法认知、史实分析与价值总结等层面对本书进行了深入剖析,本书是中国史学家撰写中国通史的里程碑。原因有以下五点:


第一,其撰写背景为中国面临现代化的转型,学界关于历史编排、历史规律和历史观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史观开始关注政治层面以外的群体和事件。


第二,清末以来,史学研究思潮发生变化,王侯将相不再受到关注,人们重新梳理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开始关注社会变迁。


第三,是历史观的重要性,通史的撰写需要一以贯之的历史观,近年来,史学界多专精朝代史研究,更体现出中国史纲的珍贵性。


第四是张荫麟先生的国学功底极强,同时接受社会科学研究的训练,使其能够很好驾驭通史的撰写。


第五是本书有很多后现代思潮的体现,张荫麟先生采用复合的历史观,与唯物史观有贯通关系。


微信图片_20230305190917.png

问题探讨环节

1.主持人提出“张荫麟先生的《中国史纲》独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的问题

胡恒副教授首先认为中国通史的撰写和研究任重道远,《中国史纲》把传统历史学的考据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相结合,形成史学教育与社会规训的平衡,全书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轻松活泼。但其遗憾在于并不是完整的通史,很难作为中国通史代表作。其次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中制度方面的考究,对于学界启发深刻。但其并未接受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内容侧重制度变迁,相对比较单一,无法作为公众读物。再次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是目前市面流传最广的通史著作,是用文化变迁贯穿的通史读物。但是其对于传统社会怀有过强的温情,缺乏批判视角。最后翦伯赞先生的《中国近代史纲要》每一部分都是由当时一流史学家撰写,在历史事实和文风上无可挑剔,但唯物史观色彩浓重。

2.第二个研讨问题为“在历史研究过程中,遇到有出入的文献记载怎么办?该如何进行判定和取舍?”

胡恒副教授从传统史学和现代史学的角度进行阐述。传统史学认为历史事实是可以被认识的,通过对各种材料的辨析总能够找到真实的历史事实;现代史学则认为在后现代思潮下,对史实真实性的认识充满了主观色彩,文本本身和史实本身存在距离,只能通过不同角度逼近史实。

微信图片_20230305191153.png

凛冬岁寒日宜拥炉叙谈

品史书哲理,悟文字奥妙


待到春寒料峭时,我们将迎来第93期读书会,阅读书目为:《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尤瓦尔·赫拉利)与《科技想要什么》(凯文·凯利)。


书中不仅有我们未曾体验的人类漫长进化史,亦有我们畅想渴望的未来科技之梦,让我们共同用好书静度流年,不负时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