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本为本”,促进“四个回归”,在学校本科大类招生和培养改革的背景下,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于202124日在线召开了“特色本科课程建设研讨会”,刘越男院长、闫慧副院长、牛力副院长、钱明辉副院长及学院14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研讨会,会议由学院分管本科教学的钱明辉副院长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院长钱明辉副教授主持研讨会

院长刘越男教授在研讨会开始的讲话中指出,当前本科人才培养的外在环境变化和内部发展需要都对学院的本科教学改革提出了要求,而课程建设正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按照强化“宽口径、厚基础、跨学科、复合型、个性化”培养的理念,学院拟推出特色本科人才培养项目,旨在基于专业课程包的设置,打通学院各个本科专业之间壁垒,制定最大化面向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方案。因此,本次研讨会旨在请所有与会者群力群策,共同探讨立足学院、面向学校、走向社会、迈向国际的、能够代表学院特色和学科发展方向的本科课程建设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刘越男教授作开场讲话

随后,全体参会老师根据授课经历、学科特点、现有课程体系、国内外课程设置及学生需求等方面出发,分析当前学院本科课程体系的不足,分享实际授课中的创新教学经验,讨论学院核心课程体系内容及教学需求,并提出相关建设性意见。任明副教授、夏天副教授、傅予老师、潘禹辰老师、霍朝光老师等认为新兴信息技术、数据分析方法相关的基础通识类课程很有需求,尤其是对学生的技术基础要求更加友好、注重实践和应用的通识类课程。马林青副教授根据首批国家一流课程《数字记忆建构的理论与方法》的授课经验,提出虽然前期对国外数字人文领域课程体系做了一定的研究,并设计了初步的数字人文相关的课程方案,但仍需做进一步的论证;同时,数字人文领域内容上具有相关性的课程要互相协调,要理顺与现有的数字人文实践类项目的关系。王彦妍老师和祁天娇老师认为学院的传统精品课程很有竞争力,可以对这些课程进行数字化转型改造,以面向更广的授课对象、适配当下的需求。杨冠灿副教授认为,课程之间需要通过交叉融合来达到增强课程的效果;同时,他通过分享授课经验,提出在课程中与学生的交互是开展特色课程建设的一个着力点,特别是通过借助云系统或云服务将一门课程的全部资料进行共享,充分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应作为未来课程教学方式创新的一个方向。徐璐老师、祝振媛老师指出要根据学院和学科特色,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精品课程;并且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可适当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明确学生需求。李恺老师、杨建梁老师从数据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提出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需要充分讨论课程之间的协调关系和学生的实际需求。郝琦老师从指导学生论文的实际应用过程,提出当前课程中关于理论和原理的讲授较多,可以适当增加如何应用科学研究范式与方法的实证类课程。

副院长闫慧副教授和牛力副教授也针对各位老师的观点提出了自身的看法。副院长牛力副教授针对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推进课程数字化建设,即对学院存量课程进行数字化转型,这需要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二是尝试课程体系化建设,他通过分享IT产品课程组的实例,说明课程体系化建设可以先从少量相关联课程入手,进行体系化的设计,设置一些课程组,来创新教学方式;三是促进课程实用化,即根据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针对性开设实践型课程和理论型课程,供不同需求的学生来选择,并强调要明确课程定位。副院长闫慧副教授认为本次研讨会是非常及时的,对于学院特色本科课程的建设具有战略意义的,并提出:一是特色本科课程的建设,要明确“特色”的范畴和含义,建设的特色课程数量要少而精;二是特色课程要突出“特色”,做到差异化、优势聚焦,即校内不同专业之间要突出本学科特色与差异点,与外校同学科之间要突出我校“数字”与“人文”交叉融合的新文科特色,同时还要考虑如何具备国际特色;三是要通过打造特色团队来推进学院本科特色课程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2021特色本科课程建设研讨会在线举行

刘越男院长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认为本次研讨会为学院本科特色课程建设开阔了设计视野,丰富了论证角度,同时明确了学院特色课程建设的方向:一方面要面向全校范围、尤其是以人文社科为主要知识背景的学生推出精品的“创新通识课”;另一方面要对学院的核心、精品课程继续夯实基础、推进课程转型。刘越男院长指出,当前形势逼人、时不待我,学院将充分吸纳本次会议的成果,进一步落实课程设计,一边完善课程体系一边建设特色课程,全力推动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改革和学科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