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感盛夏,忽而已秋,林清玄曾说:秋日薄暮,用菊花煮竹叶青,人与海棠俱醉。第89期兰台读书会于9179:00正式线上线下同步召开,大家带着对新学期的无限憧憬,用阅读澄明心境,以分享畅游书海,人与书香皆怡!今年恰逢信息管理学院建院70周年,同时也是兰台读书会成立十周年。十年恍至,书香依旧,何其有幸,我们年岁并行。本期读书会的主题为“时代洪流中,我们这一代该如何学习”,由2022级研究生王春蕾主持,吉林大学宋懿老师担任点评嘉宾,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王彦妍老师、加小双老师参会,王文斐、贠疆鹏、何露彤、林妍歆四位同学分享读书心得。

王文斐同学的阅读书目为《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教授谈话》,分享包括内容简介和阅读感悟两个层面,首先在内容简介层面,她认为对话的形式更有利于对话者对于自身的剖析,找寻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平衡。其次在阅读感悟层面,她从学术的实践性与理论性角度切入,论述了项飙教授所谈及的乡绅式的学者和实地调研的章法。随后又将这两点聚焦到叙述与图景这一贯穿全书的主线。

贠疆鹏同学阅读的书目为《学习场景的革命》,在基础理论方面着重介绍了心流理论,并从挑战和技能两个角度,向大家介绍了“心流通道”。他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全书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概括,认为在日常学习中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同时要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实践出真知。

何露彤同学阅读的书目为《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教授谈话》,通过这本书,对童年到大学的求学生涯进行深入思考,通过回忆家乡印象,向大家介绍了她是如何被社会所塑造,又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踌躇前行。首先,在区域认同感和家乡语言上,她认为受到区域经济和文化水平的影响,对于村庄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未形成时便因地理距离而消弭;其次,在群体经验的普遍性上,他认为由于存在人才的供需失衡,我们看似有很多选择,却终将被时代裹挟前行,在这个浮躁又碎片化的网络时代,时刻被幸存者偏差所主导。最后,她从关注自我的反思精神、对谈形式的兴起、对研究者社会责任的认识,从自我认知转向专业认知,希冀在“数字人文乌托邦”的愿景下,让学术走向公众,让公众参与学术。


林妍歆同学分享的书目为《学习场景的革命》,从知识的价值和自我的探索两个层面展开思索,以“水源”作为切入点,将对水源特点和意义的佐证和对水源场景构建和优化的佐证与《把自己作为方法》相联系,在知识价值层面,她认为社会科学能为人提供思考的工具,并通过科学的态度证伪,搜集材料,把事情搞清楚,但最终目的是创造新的现实,改变现实。在自我探索层面,她认为以自我为方法,并不在于展示自我,而是通过“自我”分析,揭示出本就附着其上的历史脉络和社会关系。


宋懿老师和王彦妍老师依次对同学们的展示进行了点评,并分享了自己阅读两本书的心得体会。宋懿老师首先从《跨越边界的社区》和《全球“猎身”》两本书入手,介绍了关于项飙教授的社会学研究和人类学研究,引出自我与认同这个社会科学的经典概念,详细讲解了“镜中我”理论、对谈与话语、田野与定性研究方法等概念,并为同学们推荐了《活出意义来》和《少有人走的路》这两本书。启示同学们要在生命苦旅中,人间值得,当一苇以航,慷慨以歌。王彦妍老师从小世界和沉浸理论两个方面讲述我们这一代在关注自我和关注世界时产生割裂,忽略了中间层次。引出“技术是把双刃剑”这个观点,谈论社交媒体如何冲击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出一方面社交媒体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拓宽知识眼界,但也会使学生无法进入心流状态,无法沉浸式学习。对此,王老师与现场的同学们展开交流和讨论,提出读书交流会恰恰是引导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学习,进行学习场景革命的一种良好学习形式。

随后两位老师和同学们围绕如何借鉴和使用“学术共同体模型”和如何在学术和生活中走出“精神内耗”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李萍同学认为借鉴和使用“学术共同体模型”,需要有一个一起努力的小群体,达成高效沟通。张雨水同学认为可以通过单纯的努力,成为生来就应该成为的人,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拒绝过多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行为,要去多尝试,多去探索。贠疆鹏同学分享了日记记录时间序列的方法,用可视化的量表记录每个月读书、做研究等事件的时间,让每一天的时间都充实丰满,从而摆脱精神内耗。


在总结环节,王老师就焦虑和完美主义两个论题与同学们展开讨论,启示同学们不管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处于一种“准备中”的状态。宋老师认为焦虑和精神内耗有其生理基础,我们青年一代在学习和生活中,由于角色扮演还不成熟、集体认知还未形成,必然会遇到迷茫和焦虑。最后主持人对下一期的读书会书目《论语》与《道德经》进行了介绍。

都说秋天适合思念,其实更适合见面!金秋10月我们将迎来第90期兰台读书会,让我们十月共同带着“读史可明智”的博思不见不散,同时暖暖秋日,微风徐来,祝愿我们所有的美好都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