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记忆”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是在“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着眼于数字时代中数字技术应用、传统文化保护与社会记忆构建的和谐发展,为培养适应社会转型发展需求的综合人才而设置的人才培养计划。
“数字记忆”项目充分利用全国第一个大型区域性数字记忆平台——“北京城市记忆”数字资源库,以及相关的专业教育、学术研究、国际交流及第二课堂的成果,以当代中国数字资源管理、人文社会与技术艺术等领域最具前沿意识与学术研究能力的一流学术导师为培养力量,以来自不同专业背景、具有强烈学习和参与意识的学生为培养对象,通过课程学习、专题讲坛、读书沙龙(兰台读书会)、参观学习、研究实践、课题研究、国际交流等方式,进行为期两年的理论与实践集中培育,为优秀学生在人文素养、信息技术方面搭建成长成才的有效平台,着力培养出专业扎实、学识渊博、胸怀宽阔,兼具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信息资源管理英才。
近日,我们对中国人民大学“数字记忆”项目执行委员会主任、导师、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学科带头人冯惠玲教授进行了专访。
专访记录
Q1:作为项目执行委员会主任,您如何理解“数字记忆”?
所谓的“数字记忆”,就是把国家、地区、社会组织、事件的历史用数字信息以专题的方式组织起来,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作为一种网络文化资源,世界记忆网有全球2400多个记忆项目,但在国内只有零星项目,我们“数字记忆”项目努力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目前,项目沿袭“北京记忆”数字资源库建设,迄今已经开发制作了14个专题,其中有8个专题已经上线。同时,“我的北京记忆”互动网站上单独开辟出了“众创空间”模块,向大众展示“数字记忆”项目学员的研究成果。
Q2:与其他项目相比“数字记忆”项目的特点是什么?
首先,我们项目的社会文化价值非常的高。数字记忆是一种网络文化资源,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了数字记忆项目,世界记忆网已有2400多个项目,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都有了地区数字记忆,而我国大陆地区只有零星几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记住乡愁”,六中全会提出文化自信,就是因为这个时代忘记、丢掉的文化太多了。大众喜爱记忆,怀旧盛行,我们做这件事,把零零散散的记忆资源汇集起来,雅俗共赏,非常可能产生文化共鸣。
其次,我们这个项目是跨学科的,是典型的人文与科技的融合。项目涉及历史、文化、传播、资源管理、法律、艺术、信息技术等专业。历史文化浅薄,记忆的真实、完整、深刻难以达到;科技不足,难以给人最好的观感和体验。如何采集和组织各类资源、如何展示和传播、如何保护知识产权等等,都需要专门知识。事实上一个有内涵有体量的记忆项目一定需要一个跨学科团队实施。
我们项目的学生来自11个学院,文理皆有;指导教师来自8个学院(信息、国学、历史、文学、法学、新闻、艺术、信管),也是横跨文理,还有一位来自网络文化公司;活动也是跨学科,有文化历史艺术传媒,也有网页实现技术,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应用。
再者,这是一个需要高度参与的项目,需要在创作中学习,学生们不是上课式学习,也没有标准答案,而是实践式学习,每一个专题都是一次创作创新,每个学生都会有很高的参与度。
Q3:您希望这个项目能够为学员们带来什么收获?
这个时代数字内容产业有着极大的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但是人才的缺口极大。我们做“北京记忆”时发现,社会上想做数据库、做网络资源的需求太多了,而能够全流程做下来做得漂亮的专业人才太少了。目前很多高校开设了动漫类文化创意专业和课程,但是基本没有做历史文化方面数字内容的教育。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试验田培养专门人才,让学生们掌握系统知识和能力,不仅能去就业,还能从中发现更大的创业空间。我们也希望这个领域能成为一个有活力有需求的学科增长点。
Q4:近年来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已在“数字记忆”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是否为此项目提供实施基础呢?
是的。推出这个项目之前,我们学院已经做了两年多“北京记忆”,正在进行14个专题,8个上线。此外还为浙江做了古村落记忆。我们还开发了与北京市民互动的“我的北京记忆”网,“北京老照片时光机”软件等等,希望“北京记忆”成为人民大学为北京文化建设做的一件厚重的、长久流传的事情。这些都为“数字记忆”项目奠定了非常扎实的基础,学院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项目经验。同时,“数字记忆”项目为这些项目的持续和扩大注入了新的力量,同学们的加入将增加更多的专题内容和传播手段,“北京记忆”这个平台将越来越丰富。
Q5:项目设有哪些实施计划?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总结出哪些可借鉴的经验?
首先,我们非常注重人文素养的培育和陶冶,这是实现社会文化价值的第一步。我们开展了集体读书,目前已经集体阅读了包括《诗经》、柏拉图《理想国》和费孝通《乡土中国》等在内的众多经典,还计划阅读一些艺术、北京历史方面的书。我们组织学生们参观了古城西安的六家文博单位,包括数字博物馆,日后还将组织参观更多类型的单位。我们项目会开展一系列的文化讲座,目前已经开展了北京历史文化主题、台湾数位人文主题的讲座,这学期还将安排艺术、传统文化、知识产权、语义关联等讲座。
其次,项目实行自由组合、分组选题的培养方案,导师团推荐十几个选题,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题、组队,并于去年12月底提交了初步的选题设计方案,今年3月初进行了开题研讨。从选题到执行的整个过程将充分展示同学们的创意和能力。同时,我们会对各组选题及其实现情况进行讲评交流,学员们可以互相学习、分享创意。此外,我们在“我的北京记忆”互动网站中辟出众创空间,争取让学生们独立完成的专题上线展示,丰富“北京记忆”的内容。我们很期待他们的创意专题。争取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之前,让“北京记忆”网上内容比较丰满,向国内外宣传北京文化,并逐步成为人民大学独有的文化资源。
再者,我们项目有专门的辅导员团队,5位学生辅导员都是原来参加过北京记忆项目的高年级本科生或硕士生,和项目组同学一起讨论项目策划设计分工和实施,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实际上,我们已经在本科开设了“数字记忆”选修课,这是一门兼有理论、方法和技术的课程,由4位老师联合开设,全班同学到浙江古村落考察,共同参与了浙江一个有4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高迁村的数字记忆项目,完成了采集信息和脚本制作,厚重人才项目将继续推进项目制作。我们在项目中还鼓励同学们面向需求和市场,尝试创新,让同学们尽量掌握数字内容资源建设的全流程,形成一定的独立运营能力和创业能力。
谢谢您如此详细而清晰的介绍,最后您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数字记忆”项目吗?
这个项目立体多维,文理兼容,现代感、创新性和体验性很强,我们努力摸索经验路径,为同学们搭好这个长知识长本领,驰骋思想展现创意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