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体育部等共同举办的《北京奥运遗产传承研究》新书发布暨统筹疫情防控和冬奥筹办首都治理研讨会召开。会上不仅发布了研究北京奥运遗产传承的新书,多位专家还围绕着北京冬奥会遗产传承、疫情防控与冬奥筹办等内容建言献策。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徐拥军在研讨会上发布了《北京奥运遗产传承研究》这一新书。徐拥军介绍,该书分为三篇,第一篇从理论的角度构建奥运遗产的理论框架;第二篇主要研究分析北京冬奥会遗产传承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未来路径。第三篇则针对肺炎疫情背景下,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办好冬奥会提供一些对策建议。
其中,在北京冬奥会遗产传承的机制和路径方面,书中建议针对文献遗产和数字资源建立北京奥运记忆数字资源库。“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弱项,当时档案文献做了很好的收集保管,但是开发利用不够,尤其数字化的开发利用是短板。”徐拥军表示。
此外,书中还建议在奥运遗产的传承上要推广北京智慧。要把北京举办两届奥运会的经验推广到其他体育赛事和非体育赛事中,提炼重大工程建设、社会体系管理、城市管理、区域发展生态、科学技术应用等各个领域的经验合理应用。
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仍未受控。对此,书中对北京冬奥会举办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调整定位,回归体育,把奥运会从一个传统超大规模的综合性盛会回归到体育赛事;简约办奥,注重实效;第三,以人为本,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科学应对,强化疫情防控;化危为机,创新发展,借冬奥会掀起体育新高潮,并发展虚拟体育运动等创新技术项目等。
还有多位专家围绕冬奥会遗产传承发表了观点。中国人民大学体育部主任李树旺认为,疫情直接影响冬奥会体育遗产,但也为北京冬奥会留下了疫情影响下的独特体育遗产。从疫情的负面影响来看,一些参与计划受阻、人均冰雪消费减少、冰雪旅游受挫等。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疫情也产生了独特的冬奥遗产,主要体现在一些新的模式和新的知识创造方面。例如,中国在应对疫情、筹备冬奥会期间产生了一些治理模式、组织方式、管理工具,从而获得了应对突发情况的新经验。同时,受疫情影响导致一些工作模式改变,新知识的生产,高科技的渗入,都对冬奥遗产产生巨大的影响。
(转载自《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