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低空经济研究课题组于3月28日举办的"人大指数"发布会上正式发布《2025中国低空经济城市发展指数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支晓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代码中心政务服务部主任罗乐、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胡桂新、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工智能研究促进中心研究员陈华珊等政产学研界代表出席活动,共同见证这一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研究成果发布。
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沿领域,低空经济正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该报告首次构建了覆盖技术创新、市场潜力、生态协同与政策赋能的科学评价体系,对全国58个重点城市的低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全景扫描与深度解析,为地方政府优化产业布局、完善政策体系提供重要决策参考。
(1)创新评价体系 解码城市发展格局
报告立足国家"十四五"低空经济发展战略,结合无人机、通航服务、智慧物流等新兴业态特征,首创"四维一体"评价模型,从技术创新活力、市场开拓潜力、生态协同能力、政策赋能效力四大维度出发,细化36项三级指标,综合运用大数据监测、政策文本分析与产业调研数据,形成城市低空经济竞争力动态画像。
数据显示,深圳市以90.0分位居榜首,在政策赋能(95.3分)与生态协同(92.3分)维度表现突出,其空域管理试点改革与"无人机之都"产业集群效应显著;北京市(85.8分)依托科技创新资源,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主导型"模式位列第二;成都市(85.5分)凭借空港新城与产业聚集政策创新跻身前三,形成"链合驱动"特色路径。研究团队指出,长三角、珠三角与成渝地区已形成低空经济区域增长极,但中西部城市在基础设施配套与产业协同方面存在较强发展潜力。
(2)透视发展特征 提炼多元模式样本
报告揭示我国低空经济发展四大典型特征:一是头部城市技术创新投入强度超GDP增速,产学研协同效应显著;二是标准体系建设加速推进但国际参与度不足;三是基础设施超前布局与产业配套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四是政策创新与场景应用形成正向良性互动趋势。课题组特别剖析七大标杆模式,包括北京"创新主导型"、杭州"需求反哺型"、成都"链合试点型"等,系统总结不同资源禀赋城市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3)建言政策创新 赋能产业生态构建
基于研究成果,报告提出四大战略建议:实施全产业链支持策略,政府牵引完善市场化支持,全面提升产业协同生态效能;建立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双轮驱动机制,通过应用场景反哺研发创新;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化与智能化升级,构建"核心枢纽+基层站点"的立体化服务网络;健全政策法规保障低空经济技术基建的安全底座,以人民群众的安全需求为中心优化空域动态管理机制。这些建议将为各级政府制定低空经济发展政策提供重要参考,有力推动我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