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5日晚,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校友引航系列分享会第二期“散雾生光 前路点亮” 举办,邀请1993届校友钱华、2005届校友陈良飞、2008届校友张伟志、2009届校友杨海昕四位上海校友线上对话,与同学们分享了进入职场后如何寻找自身定位以及调整心态的技巧。学院党委书记纪红波、党委副书记韩曙光、团委书记海薇及师生代表参加,团委常务副书记凯丽麦主持。
纪红波致辞,她表示,上海是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选择之一,聚集了很多我们学院的校友,相互之间的交流也很频繁。学院成立70周年之际,陆续在全国建立学院的校友组织,上海校友也是第一时间做出回应。学院希望信管学子在校期间能感受学院的温暖,走入职场能感受各地校友会的温情。今天参与分享的四位校友也是学院上海校友组织的发起者、热心者,他们在各自的工作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将以自身丰富的工作经历为同学们的指点迷津。
四位校友简要进行了自我介绍:
钱华讲述了他在国企工作19年后,选择在私募基金领域进行创业的经历。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工作经历不仅让他更加熟悉业界环境,更让他开阔了眼界。钱华被外面的世界所吸引,因此选择了创业。经过3年的身份转变和不断学习,他如今的公司已有50多亿的管理规模。
陈良飞讲述了他在澎湃新闻经历的工作转变。随着社会科学领域量化趋势的加强,他也在不断学习新闻情绪量化、文本信息分析等新知识;同时借此强调了大学时期夯实知识基础的重要性。
张伟志用“1122”来总结自己的工作经历:第一个“1”指毕业后一直从事销售的工作;第二个“1”表示一直在外资企业工作;第一个“2”指曾经换过2次工作;第二个“2”指曾在北京和上海2个城市生活。
杨海昕讲述了她不断寻求突破的职业生涯。通过不断参与学生工作,她意识到自身擅长与人沟通的优势,这为她日后就业方向的选择打下了良好基础。在银联工作的过程中,她逐步提升个人能力,从行业下游环节逐步转向上游环节,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钱华向同学们强调要“珍惜工作机会”。他认为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十分重要,要认真做好;如果认为这份工作不适合自己,就要分析不合适的原因,并作出相应改变。他同样以自身创业经历鼓励同学们争取机会,在年轻的时候去尝试更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拼搏和努力中不断积累。
陈良飞表示,同学们在择业时不应该频繁更换工作,即使更换工作也应该始终从事一个行业,以便于原有资源的迁移。他以自身新闻领域的人才走向举例,说明了一个明确规划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张伟志将进入职场所需能力总结为三点:一是终身学习的能力。他表示“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每位职场人都要不断学习已应对变化。二是保持空杯心态。一方面要挑战自我,永不满足;另一方面要凭借自身能力展现职场价值。三是具有强大的自信。他鼓励同学们要时刻记得自己是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的毕业生,拥有一颗强大内心,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解决职场问题。
杨海昕表示,进入职场需要培养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工作过程中,别人传授的是知识点,只有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并加以运用或分享,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杨海昕表示,校园的“小社会”更加宽容,犯错成本更低;而职场的“大社会”要求每个人加强自身行为的管理,为自己负责,并逐渐锻炼出独当一面的能力。无论是“小社会”还是“大社会”,不变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力可以培养,而对自我实现、奋斗方向、社会定位的思考则需要自己长时间去体会。
陈良飞认为,“小社会”与“大社会”的竞争逻辑不同。大学的竞争是“水桶理论”——最短的的木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己的成绩。而职场上的竞争多在于发挥强项,不断突出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
分享会的最后,各位校友对即将步入社会的毕业生们留下了真诚的寄语。钱华鼓励大家能在各自奋斗的领域获得成功。陈良飞希望大家思考自己内心的想法,做出不后悔的决定。张伟志将期望浓缩为“利他”与“合规”两个关键词,希望同学们践行实事求是的校训。杨海昕表示每个人人生的宽度和精彩程度是由自己决定的,鼓励大家对于未来的人生充满希望。
编辑/孙琪 刘泽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