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激荡科研思维、促进学术创新、培育信管青年科学家,2022年6月3日周五晚19:00,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人大信管讲堂·青年科学家一小时讲堂系列讲座第五十三讲以腾讯会议直播的形式在线上顺利举行。

 本期讲堂邀请到了曲春梅博士。曲春梅博士现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同时也是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英国利物浦大学档案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山东省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山东省档案学会档案学基础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档案学会档案学基础理论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信息服务等。此次讲座主题为“档案与数字人文的双向透视”,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梁继红副教授主持。讲座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档案与数字人文双向视野下的概念理解;二是数字人文的价值意义;三是档案学与数字人文的融合共生。

 讲座开始,曲春梅博士回顾了国内外数字人文的发展历史。数字人文由“人文计算”发展而来,是将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传统人文研究的新型跨学科领域,被认为是代表数字时代的新型知识生产范式。“人文计算”给传统的人文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范式,促使传统人文研究发生变革。这种变革充满着可能性与包容性,是开放且包容的。国内数字人文领域也正在不断探索,创新发展中,并与档案领域产生诸多交集。

 

其次,曲春梅博士介绍了档案与数字人文双向视野下的概念理解。数字人文视野下的档案被认为是“有目的建立的主题数据集”,档案概念代表一种隐含的档案文化认同;而档案视野下的数字人文是一个跨学科的新领域,其核心内涵是计算机技术和人文学科的双向融合。



 接着,曲春梅博士从价值意义角度探讨档案与数字人文的双向推动。曲春梅博士从技术刚性和人文柔性两个维度讨论数字人文对档案领域的推动意义。数字人文项目中的可视化、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机器学习等数字技术,将档案资源转化为可关联、可重组的档案数据,增强档案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同时,数字人文也关注主题、意义、情感、解释、价值等人文学者关注的话题,数字叙事开始被广泛应用于数字人文实践项目,档案叙事化表达成为意义建构的重要方式。结合数字叙事讲述档案故事,能够强化档案叙事的人文柔性。

 

档案方式对数字人文的推动意义则体现在:一是档案化管理助推数字人文项目全过程管理;二是维护背景联系延展“数字档案”的价值空间。数字人文项目利用档案化的全过程管理思维对数字资源进行系统的规范化组织,在资源管理、成果维护、合作关系、风险评估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另外,档案作为真实的历史记录,能够为数字人文研究者提供可回溯、探索、研判的历史场景,保持数据处理方式的透明性以及处理信息的可追溯。

 

最后,曲春梅博士介绍数字人文与档案融合共生的代表性领域——数字记忆。数字记忆既体现了档案与数字人文相互共现的可能性,也展示了二者融合共生的可行性,并在数字时代的记忆场域不断孕育出新的成果。数字记忆在未来将成为社会记忆的主要形态,建立在数据库与算法之上的数字记忆呈现出动态性的特征,记忆作为沟通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如何在不断变化的数字世界中推动数字记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是数字人文领域在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在提问环节,曲春梅博士就大家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解答,参会者也对曲春梅博士的精彩分享表示了感谢。至此,“人大信管讲堂·青年科学家一小时讲堂”系列讲座第五十三讲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