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下午,“展望数字人文的未来”线上研讨会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主办,瑞典林奈大学(Linnaeus University)信息学院、日本筑波大学图书情报与传媒学院和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信息学院协办,旨在促进世界顶尖信息学院联盟(iSchools联盟)成员在数字人文领域的互学互鉴与共同发展。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国际交流中心主任王迪博士主持,邀请了iSchools联盟区域主席及数字人文领域的四位知名专家,共同展望数字人文研究与教学的前景与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一级教授冯惠玲致欢迎辞。冯惠玲教授指出,数字人文是人文学术和文化形态的“新物种”,数字人文领域的科研与教育都在发挥着有别于传统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学科的作用,其边界模糊性、学科交叉性、内涵丰富性以及知识开放性都需要学者和教育家广泛参与并不断进行思辨性探索。iSchools联盟非常重视数字人文的教育与科研,将在世界范围内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引领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院长闫慧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数字人文为iSchools联盟成员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发展契机,亚太与欧非地区都有灿烂的文化,具有培育数字人文教育和研究的天然优势和丰富土壤。他表示,希望本次研讨会成为促进iSchools联盟成员院校在数字人文领域开展合作和共同发展的良好开端。
iSchools联盟欧非区域主席、瑞典林奈大学信息学院(iInstitute)院长Koraljka Golub教授作了题为《数字人文领域的知识组织》的研究分享。Golub教授从知识组织(KO)和数字人文(DH)的交叉融合入手,从人文学科研究者的视角,指出数字人文中的知识组织主要包含两个领域:文化遗产和学术研究。她深入探讨了目前在主题检索中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如检索结果模糊、语义歧义等,并具体展示了三项研究实例,分别是人文学科博士生的信息检索行为研究;LGBTQI小说专用数据库的高级搜索功能和信息检索词库的研究;以及瑞典线上博物馆的文化遗产搜索功能研究。最后,Golub教授呼吁未来应进一步开展数字人文和知识组织的交叉研究,同时构建更加紧密的国际合作伙伴关系。
iSchools联盟亚太区域主席、日本筑波大学图书情报与传媒学院副院长Atsuyuki Morishima教授作了题为《筑波视角下的数字人文教育与研究的未来》的研究分享。他介绍了筑波大学的基本信息、学科建设概况与发展历史,展示了筑波大学数字人文研究的相关组织机构和教育项目。当前,筑波大学人文学科研究机构都致力于开展数字人文领域的研究,积极进行跨机构合作,但数字人文教育尚未实现一体化。之后,Morishima教授分享了基于人在环路技术的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NDL)书目记录数据库建设项目和NDL数字图书馆的文本转录与图片识别项目。对于未来的数字人文研究,Morishima教授认为iSchools联盟成员在连接不同文化和语言的信息资源、推动数字人文教育和研究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伦敦大学学院信息学院讲师、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访问学者Jin Gao博士作了题为《UCL信息学院的数字人文研究与教学》的研究分享。Gao博士首先介绍了UCL的概况、信息学院的发展情况、研究生培养体系和师资队伍等信息。目前,UCL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先进空间分析中心(CASA)等与数字人文相关的跨学科研究机构。Gao博士重点剖析了UCL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领域的政策导向,并指出这一政策旨在解决GenAI在教学与研究应用中的技术可靠性、伦理道德标准、数据隐私偏见和可能的社会影响等问题。她同时表示,数字人文的教学研究与GenAl密切相关,需要持续关注GenAl的动态演变,并据此不断做出调整。在鼓励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GenAl的同时,我们也需保持警惕,确保其在合理的伦理和监督框架内使用。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国际交流中心项目主任杨泽坤博士详细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机构和研究项目的基本情况,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的数字人文教育培养体系和课程项目。之后,她系统介绍了“数说十二木卡姆”研究项目。研究采用文本挖掘技术,运用主题分析、情感分析和共现词分析来挖掘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唱词文本,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未来,将进一步完善提出的语义框架,并构建维吾尔木卡姆的关系数据库。
最后,与会嘉宾就iSchools联盟未来在数字人文领域的教育和研究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次研讨会探讨了以中国人民大学、瑞典林奈大学、日本筑波大学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为代表的iSchools联盟院校在数字人文领域的教育和研究进展,有效推动了iSchools联盟院校积极开展数字人文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