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中国人民大学报》2016年4月11日第1567期
学生记者:赵芮婧
以工匠之心育人
深夜,信息楼的窗户映出老师们伏案不倦的身影,这其中就有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拥军。每逢假日,办公室是他的“度假之地”。2007年以来,他主持或作为核心成员参加十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获得多项省部级上科研奖励。
1997年,徐老师于湘潭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4年后,他来到人民大学深造,并在博士毕业后留在这里任职。他说:“古时的私塾先生喜欢自嘲为‘教书匠’;今人则赞誉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想,无论是工匠,还是工程师,都需要‘工匠精神’。‘工匠’对待自己的产品,就应精雕细琢。作为教师,最应以精益求精的方法引导学生,由点滴起步,才会有所收获。”
我喜欢我的课堂
徐拥军主讲“管理学原理”、“知识管理”等课程。课上,他以案例为基本教材,将学生引入实践情境,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在复杂情境下做决策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徐老师的案例教学课分为课前准备、课堂组织和课后指导三个阶段。学期初,他将班上学生分为若干组。课前,他先从权威教材和参考资料中精选适宜的案例材料,再根据教学需要对案例进行修改、调整和编辑,进而拟定思考题。他的课堂由五个环节组成:理论讲授、案例阅读、小组讨论、观点表达、点评总结。课后,他还组织学生对案例学习的热点进行“趁热打铁式”的研究,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深入了解案例所涉及的问题。
对徐老师的课堂,学生都感到:课堂学习不再“死记硬背”。经过学习,大家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组织、协调和创新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升华了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团队合作意识。
徐老师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法,有四大成效: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也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案例教学要求学生进入案例描述特定情境,充当特定角色发现问题和寻求答案,以及引发学生求知欲。案例给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实践管理情境,让学生扮演管理者独立决策,并提出处理对策;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又能养成学生团队精神。案例教学要求学生主动思考、独立分析、自寻答案。由此,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破除制约创新思维的障碍,训练主动思考的习惯。也要求学生组成讨论小组,通过交流互动、共同探究、制定和完善解决方案,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正因如此,学生很喜欢徐老师的课。徐老师也说:“学生喜欢我的课,给了我一种成就感,使我更加热爱教学工作。”
培养纯粹的读书人
早在2012年秋,徐拥军就在信管学院组织了读书会。针对学生中存在的读书功利化现象,徐老师以“非功利性阅读”为原则组织读书活动。活动名为“兰台读书会”,既没有学分,没有奖励和评优评奖,也没有保研加分。他希望学生“纯粹阅读”,鼓励学生广泛涉猎经典。
为此,他精心编制了古今中外涵盖国学、文史哲、经管法和自然科学等12个学科的192部经典学术著作的“阅读书目”,并要求学生阅读纸版原著,克服阅读的碎片化和浅层性问题。他规定学生用三周时间阅读一本经典,边读边思考,且写成一篇2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截至目前,100多名学生已累计提交读书笔记1000多篇。徐老师也择优编印了3期《悦读——兰台读书会优秀读书笔记》。
每次读书会,徐老师都要从读书笔记作者中选1名学生主持,3名学生分享阅读体会,师生则就相关问题交流讨论。“兰台读书会”不仅营造了学院浓厚的读书氛围,也养成了学生做纯粹读书人的思想意识。如今,这项活动已成为信管学院的“金牌活动”。
“这个杀手不太冷”
徐拥军推崇严以致学。他诙谐地说:“学生论文开题答辩,我确实否定过许多学生的论文,以至于学生在背后封我为‘信管第一杀手’”。
即便如此,学生对他也好评满满。这是因为,徐老师绝非“一‘毙’了之”,而是在否定之后,耐心地帮助他们进一步完善。这股“暖流”虽烫,却庇护着学生免遭更大的“寒潮”。审核论文如是,课堂教学亦如是。有学生说:“我真心觉得徐老师的课堂是锻炼思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创造力的好课堂。”“徐老师授课佐以实例、组织讨论,让管理学更易接受,让课堂充满乐趣。”事实上,徐老师总是心系学生。由此,学生们在私下里幽默地描述他:“这个杀手不太冷”。
徐老师在学院里分管学生工作。平日,他总是主动参与学生活动,与他们一起运动、游戏和阅读。课上严肃的徐老师,课下却是各项学生活动的活跃分子。徐老师酷爱足球,也是院足球队主力。谈起足球,,他说:“我是球迷,中国队的球迷!也是球员,信管队的球员。”多年来,徐老师始终与学生并肩征战校足球乙级联赛。上赛季6场比赛中,徐老师攻入6球。聊起参赛经历,他说:“我很高兴,今年院队成功冲甲。与学生一起踢球,学生受到了欢欣鼓舞,我也焕发了青春激情。”徐老师的积极参与,不仅激励了学生增强体魄,加强了团队精神,也教会学生张弛有度,学乐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