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于近日揭晓,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冯惠玲教授、钱明辉副教授合作发表的《动态资源三角形及其重心曲线的演变》一文,因创新性地提出了社会资源结构背景下的“动态资源三角形”理论,荣获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该文于201412月发表在《中国软科学》杂志上,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我国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政策及管理研究”(项目编号:71133006)的代表性理论研究成果之一。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是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为繁荣发展首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鼓励社科工作者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展学术研究,推动理论创新,服务首都发展而设立的政府奖。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承办。


    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属于哲学社会科学最重要的省部级奖项,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相对应,层次高,影响大,获奖成果代表了北京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自1987年开展第一届评奖工作以来,已有近2500项优秀社科研究成果获奖,极大地调动了首都广大社科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了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为繁荣和发展首都哲学社会科学做出了积极贡献。


    此次该奖项评奖范围广,竞争激烈,校科研处精心组织评审并遴选出最优秀、最符合的成果报送至北京市哲学社科办。而从此次获奖名单看,中国人民大学在管理学领域仅有三项成果获此奖项,《动态资源三角形及其重心曲线的演变》是三项中唯一的论文类获奖成果,其他两项均为著作类成果。



《动态资源三角形及其重心曲线的演变》

    《动态资源三角形及其重心曲线的演变》一文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冯惠玲教授、钱明辉副教授合作发表,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我国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政策及管理研究”(项目编号:71133006)代表性理论研究成果之一。该文在哈佛学派“资源三角形”理论的基础上纳入时间变量,构建了描述社会资源结构演变特征的“动态资源三角形”概念模型,进而提出了“动态资源三角形重心曲线(DB曲线)”及其函数表达,并解释了该曲线的形态特征及其理论价值。该文丰富和发展了经典“资源三角形”理论,对社会资源结构理论有重要创新,为揭示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分析工具,为探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理论思路,为分析社会现代化(social modernization)和信息化进程提供了基于信息哲学的基础框架。


    该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中国软科学》2014年第12期上。同时,在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该文的英文译稿也被国际同行阅读和肯定。美国德克萨斯基督教大学(TCU)尼利商学院Richard L. Priem教授认为:“论文的方法和构建的模型很好地解释了问题的实质。论文将能够对社会结构理论、发展经济学、基于资源基础的战略管理理论、信息哲学、以及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这是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 University)的Hepu Deng教授认为“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即动态资源三角形及其重心曲线。它很好的解释了三大基础资源(物质、信息、能量)的作用是如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此外,这个变化通过动态资源三角形重心曲线被可视化,这是对当前理论的一个突破。”此外,该文还为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开展国家“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和地方规划纲要编制,以及市场与价格、创新经济、信息资源产业等领域的相关政策研究提供了参考,部分研究观点和结论已在上述研究中得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