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牵头的国际标准提案《智慧城市系统本体 第1部分:缺口分析》(Systems Reference Deliverable (SRD) Smart city system Ontology -- Part 1: Gap Analysis)通过投票,成功获得立项(项目号为IEC SRD 63476 ED1),进入正式编制阶段。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安小米担任IEC SRD 63476 ED1主编,加小双副教授、王彦妍讲师、2014级博士董宇、2017级博士魏玮、2021级博士生张红卫参与了项目预研和立项准备工作,并将继续参与后续标准编制工作。

在2018年7月召开的IEC/SyC Smart Cities(智慧城市系统委员会)全会上,安小米教授首次提出本提案动议。4年以来,在IEC/SyC Smart Cities/WG1(术语工作组)、ISO/IEC JTC1/WG11(智慧城市工作组)等各国专家积极参与下,2021年1月,获批为IEC/SyC Smart Cities的PWI项目(预研究项目)。该项国际提案建议书、草案等持续改进,2022年11月通过IEC投票并获正式立项。推进IEC SRD 63476 ED1立项过程中,得到了国家标准委的大力支持,以及IEC/SyC Smart Cities国内技术对口单位(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ISO/IEC JTC1/WG11秘书处&国内技术对口单位(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的全力帮助。同时,来自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山东科学院新一代标准化研究院、中电长城网际系统应用有限公司等单位的有关专家作出了积极贡献。

本体在数字内容互操作性、链接性、可追溯性、可发现性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智能决策和响应中,本体对于数字内容的机器可读性、可执行性和可解释性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在智慧城市跨领域在线业务及智能服务的应用越来越普及,跨领域本体标准的一致性、兼容性、系统性对于智能场景构建具有基础作用。IEC SRD 63476 ED1聚焦智慧城市本体相关标准的差距分析,是映射、开发和维护一套智慧城市标准的基础研究工作,有助于系统梳理智慧城市本体相关国际标准组织及现有标准情况,明确未来智慧城市本体标准建设重点,助力构建智慧城市本体相关标准的协同研制。IEC SRD 63476 ED1对于促进城市范围内跨领域的数据互联互通互信互认,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和服务融合,标准数字转型,制定机器可读、可执行和可解释标准,增强数字基础设施的数智赋能能力和数据驱动的精准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IEC SRD 63476 ED1编制组将持续与本体相关国际标准组织合作,推动跨标准组织的合作研究,按计划高质量圆满完成该标准项目,为智慧城市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图/文:中国人民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