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3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主办的“海峡两岸学科信息化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信息楼209会议室顺利召开。台湾政治大学图书资讯与档案学研究所林巧敏教授、台湾大学数位人文研究中心洪一梅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巴莫曲布嫫研究员、王宪昭研究员、郭翠潇助理研究员、玉兰助理研究员、张多博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胡良霖研究员、高瑜蔚工程师、北京中研世纪科技有限公司李刚总工程师、中国民族大学出版社罗丹阳女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李晓菊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冯惠玲教授、张斌教授、何庄副教授、梁继红副教授出席会议。梁继红副教授主持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的部分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参加了本次会议。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张斌教授致欢迎词。张斌院长对前来参会的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希望在学科信息化的建设中通过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学科建设向纵深发展。

台湾政治大学图书资讯与档案学研究所林巧敏教授作《资源数字化与后设资料》报告。林教授系统梳理数字化工作流程,详细介绍了OCR识别与元数据建置,最后从数字人文视角出发探讨资料库设计问题。她认为,古籍资料库已从最初书目、全文、影像等进入全文与影像复合之资料库形态,资料库的检索、浏览、结果显示等界面设计友善性要求提高,而资料库的内容分析、与使用者互动、数位工具开发等则需要以研究状况和研究需求分析为前提和基础。

台湾大学数位人文研究中心洪一梅博士作《多重脉络的系统化实践及民族学研究的DocuSky协作》报告。洪博士首先从档案管理三原则的再思考引出数位时代多重脉络的概念,并指出此概念立基于件与件之间档案内容的关联,透过技术手段发掘潜藏于档案内容与研究者知识本体间的脉络线索。她还从时间与空间的并陈、时间与文本的结合、文本与文本的共现、文本与空间的观察四个方面阐述了民族学研究的DocuSky协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巴莫曲布嫫研究员作《口头传统专业元数据标准定制:建档原则与边界作业》报告。巴莫研究员报告主要包括非物质文化之于口头传统、作为过程性保护的建档、传承人与实践者及多元行动方、民俗学伦理与田野关系,以及个案讨论“建档伦理”。她认为,口头传统建档是过程性的,需经历完整的、有步骤的、充满细节的工作进程。在此工作进程中,基本出发点为以演述为中心,并要注重演述人、受众、演述事件、演述传统、研究者的互动关系(“五个在场”)。最后她特别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伦理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王宪昭研究员作《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数据库建设的思考》报告。王宪昭研究员介绍了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数据库建设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认为神话资料可满足数据库建设需求,神话文本、声音、图像、视频在储存与呈现方面已能够承担神话的“超文本”形态与跨库检索,母题编目对神话数据的支撑。他还以各民族地区人类起源神话“盘古开天地”为案例,对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数据库的运作作了示例演示。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李晓菊教授、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何庄副教授、梁继红副教授分别就中国档案事业史知识库建设情况分别作报告。

李晓菊教授报告题目为《传世文献资料库的搜集范围、编辑方法及改进途径》。她首先介绍了中国档案事业史“传世文献资料库”目前的建设情况,在搜集范围及编辑方法方面结合实例进行了详细说明。其次,结合相关技术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展望。  

何庄副教授报告题目为《中国档案事业史知识库“出土文献资料库”资源分类与著录》。她首先介绍了出土文献资料库以及档案馆藏资料库的收录范围、类目划分和元数据设置和建设情况,其次介绍了出土文献资料库与档案馆藏资料库的关系。

梁继红副教授报告题目为《中国档案事业史知识库的总体构建与学术研究成果子库》。她总体上介绍了中国档案事业史知识库各子库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学术研究成果子库状况。中国档案事业史知识库的建库缘起于我国历史编撰的大传统以及学科建设的小传统,其建设主旨是服务于中国档案事业史学术研究,提供史料、历史档案标本性数据和已有研究成果信息,因此,在文献资源文本选择、元数据设置、数据著录等方面尤其要体现研究性的原则,为未来的数据分析提供扎实的基础。

会议最后,参会嘉宾就专题报告进行热烈讨论,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冯惠玲教授、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胡良霖研究员、北京中研世纪科技有限公司李刚总工程师作自由交流发言。冯惠玲教授因事未能全程参会,她在发言中尤其强调了数字人文已经成为时代趋势,研究范式的改变需要学科间的沟通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