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6-7日,第三届中国数字人文大会以线上形式召开。本届大会以“时代经纬:迈向新文科的数字人文”为主题,由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与中国索引学会主办,围绕数字人文及相关领域的前沿问题,设置了主旨演讲(三场)、专题讨论(14个panel)、海报发表(两场)、圆桌会议、青年论坛和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专场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在优秀论文、优秀项目、开放数据创新大赛三大奖项上均有斩获。会上宣布2022年第四届中国数字人文大会将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副主任、《数字人文研究》执行主编刘越男教授作为主办方代表发表讲话,欢迎数字人文领域各界人士2022年相聚人大。
中国人民大学师生积极参与本届大会,共有7项研究入选,最终在三大奖项上均有获奖。
● 杨谦雅(档案学硕士生)、郝梦瑶(档案学硕士生)、谭悦(情报学硕士生)、俞悦(档案学本科生)、郭耀元(信息资源管理本科生)共同撰写的论文《数字人文视域下专题档案的空间、时间、主题多维度开发利用——以“乾隆南巡”专题档案为例》荣获“优秀论文三等奖”。
●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杨冠灿副教授团队“北京记忆——京剧脸谱”项目荣获“优秀项目最佳创意奖”。
● 张晨文(档案学博士生)、许光(信息分析博士生)、张晨(信息分析博士生)的作品《宋代士人政治生涯、学术流派及其关系分析》荣获“中国数字人文开放数据创新大赛三等奖”。
(获奖作品及其他入选研究详情见文后介绍)
7日下午的闭幕式上宣布了2022年中国数字人文大会将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在交接仪式环节,主办方代表——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副主任、《数字人文研究》执行主编刘越男教授首先对南京大学的组织工作表示敬佩,赞扬本次会议的高水准和广泛的影响力,对中国索引学会数字人文专委会的信任表示感谢。
2022年恰逢人大信管学院建院70周年,刘院长在讲话中向各方发出邀请:
“第四届数字人文大会将是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建院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中浓墨重彩的一章,70岁的人大信管学院,将携3岁的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和2岁的《数字人文研究》期刊在北京恭候大家,诚挚欢迎数字人文领域中的各兄弟单位、机构、专家、学者、老师、同学参与和支持!”
第三届中国数字人文大会圆满落幕。
人大入选研究介绍
01 《数字人文视域下专题档案的空间、时间、主题多维度开发利用——以“乾隆南巡”专题档案为例》
杨谦雅 郝梦瑶 谭悦 俞悦 郭耀元
该研究提出时间、空间、主题维度下专题档案资源建设和数字人文技术相结合的开发利用实现路径,并以乾隆南巡档为实例,运用数据库、时空地图、3D 建模、动画制作等多种数字人文技术,绘制时空地图,搭建“跟着乾隆去打卡”专题网站。
02 “北京记忆——京剧脸谱”
杨冠灿团队
该项目以推动京剧脸谱文化的“活态”传承为宗旨,以经典京剧脸谱图像为基础,探索构建适应京剧脸谱图像的元数据标准,利用机器学习开展脸谱图像的语义标注,利用标签辅助提升交互式搜索体验等技术,搭建多维度、交互式、寓教于乐的京剧脸谱网站,实现从脸谱的纹饰、符号、色彩、性格特征出发全方面呈现京剧脸谱的文化价值。
03 《宋代士人政治生涯、学术流派及其关系分析》
张晨文 许光 张晨
该研究以CBDB、宋元学案知识图谱系统及《宋代官职词典》为数据来源,基于人名、官职、官位等级提取并整合不同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社会网络分析及相关性分析。
04《融合、建构与服务:数字记忆视角下的学术名人知识库研究——以吴宝康学术名人知识库为例》
牛力(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教授),高晨翔(信息资源管理博士生),刘慧琳(信息资源管理博士生)
该研究借助数字技术进行学术名人记忆资源的多维融合、动态建构与知识服务,形成了传统叙事之外的学术名人档案知识化复合研究路径,同时为图书情报与档案学以学人记忆为基础的学科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05《数字人文赋能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机制与路径》
加小双(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教授),姚静(档案学硕士生)
该研究在对国内外档案领域的数字人文项目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选取13个典型项目进行时间、空间、信息等维度的编码分析,进而归纳结论,提出数字人文赋能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三维机制体系。
06《儒家典籍的互文性初探⸺以“十三经”为例》
严承希(信息管理学院讲师、师资博士后),刘姝然(腾讯微信读书产品策划)
当前古籍互文性研究由于其“小规模”“主观性判断”以及“质性”的特点,很难对“儒家”典籍互文性所反映的学术传承规律予以宏观上的客观性揭示。针对此,该研究通过机器学习、可视化分析等方法尝试对儒家经典“十三经”进行有关“互文性”的量化分析,以此来揭示“儒家”典籍中存在的“互文性”特点,以期启发相关领域学者的关注与探索。
07《数字人文视域下的植物文学内涵研究》
马开颜(统计学院本科生),萧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生),郝梦瑶(档案学硕士生),陈骞(环境学院本科生)
该研究尝试引入文本挖掘、可视化等数字人文技术,基于多树种的大量文本语料,对比不同树种的文学内涵,以期实现植物和文学内容隐性联系显性化,探索各类植物文学内涵的共性与个性。
08《数字乡村记忆工程的价值维度与建设路径》
李孟秋(档案学博士生)
该研究指出“数字乡村记忆工程”具有促进乡村振兴与实现文化整合的价值,其建设应以可拓展性为前提、以资源为基础,以文化性和多维数字叙事为基本线索,通过“全要素”“全息”“全时间线索”与“全主体”方式开展。
撰稿 姚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