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晚,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求是讲坛”系列学术活动之一“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学术沙龙在线举行。此次沙龙由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数字人文系组织召开,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陈静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数字人文系杨泽坤老师、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丁晓宏副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硕博直通研究生胡晓烨、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实验性博物馆学研究所博士研究员侯雨濛、德国莱比锡萨克森州科学院研究员伊内斯·孔扎克-纳格(Ines Konczak-Nagel)博士和埃里克·拉迪施(Erik Radisch)博士、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副主任吕晨晨博士先后作主题报告。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数字人文系副主任杨建梁副教授主持,各高校同仁等300余人次在线参与了此次学术会议。

陈静报告题目为“从数字化到视觉知识生产:数字人文与数字遗产”。其主要内容包括:数字化、视觉知识生产、数字人文、数字遗产等概念梳理,基于时空框架的研究型影像数据库项目简况,人机协作下的非遗知识图谱构建,基于文物图像数据集的机器视觉,AI驱动下的多模态数字策展实践等。

杨泽坤报告题目为“数唱木卡姆——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数字化”。其主要内容包括:木卡姆简介,维吾尔十二木卡姆数唱项目的目标和现状,十二木卡姆歌词主题建模、诗歌作者情感分析与作者间主题相似度的社会网络分析,以及维吾尔木卡姆语义网构建等。

丁晓宏报告题目为“数字敦煌的建设与成果利用”。其主要内容包括:莫高窟简介、敦煌数字化的发展历程、数字敦煌关键技术(面向壁画、彩塑、洞窟、大遗址数字重建等)与数字敦煌成果的挖掘与利用。

胡晓烨报告题目为“传统文书世界中的图像及其意义”。其主要内容为:作为符号文本的中国古文书与图像、淡新档案的纹样图像及其数据化与淡新档案函类文书的纹样图像意义解读。

侯雨濛报告题目为“试谈‘香港武术活态档案’的构建与重构:从数字化到计算式访问”。其主要内容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传统武术、香港武术活态档案(HKWMALA)建设状况、基于实验博物馆学框架的香港武术活态档案数字化展演案例、计算档案学理念下的香港武术活态档案计算式访问与如何系统整合计算方法以搭建探索式档案。

伊内斯·孔扎克-纳格(Ines Konczak-Nagel)与埃里克·拉迪施(Erik Radisch)报告题目为“丝绸之路北道龟兹佛教壁画研究”。其主要内容为:库车地区佛教洞窟群简介,库车地区佛教洞窟群被发现及目前分散保存状况,以及德国莱比锡萨克森州科学院的库车洞窟壁画数据库系统构建项目的建设内容与未来展望等。

吕晨晨报告题目为“时空剧场:数字技术与文化体验”。其主要内容为:CAMLab平台整体情况与体验性文化剧场概念,以数字犍陀罗、数字洛阳项目为例阐释“时空记忆”,以“建筑之躯”项目为例阐释“时空认知”,以敦煌莫高窟乐舞项目为例阐释“时空想象”。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数字人文系主任梁继红教授作会议总结。她表示,各位专家的精彩报告涉及到了数字化保护的各方面。特别是,报告不仅介绍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相关项目的最新进展,还促发了相关理论层面的深层次思考,为数字时代的文化记忆机制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建设案例与研究成果。她向报告专家和在线参与会议的各位同仁表达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