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

数字人文荣誉辅修学位

培养目标

从数字人文的学科前沿出发,以跨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为目标,着力培养一批学科基础扎实、综合素质突出、实践能力优秀、具备国际和跨学科视野、具有计算思维和数据能力,适应现代信息社会高速发展需求的数字人文优秀人才,兼通数字与人文的创新型人才。本学位学生将系统学习面向数字人文的数据采集、整理、呈现和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掌握数字人文项目的建设路径,能够运用相关的技术工具、数据分析软件、编程方法分析处理问题,尤其是分析处理人文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不同专业背景,培养各具特长的个性化专门人才,使之成为能够引领数字文化发展方向以及未来从事数字人文相关研究的领导型人才。

培养要求

本学位培养的学生应该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立志献身新时代祖国的建设事业。培养学生问题导向思维、创新研究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学生需掌握数字人文的基本内涵、历史、方法论省思与批判,以及数字人文研究方法、技术与工具,掌握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数字人文知识体系。为培养学生的多学科视野和个性特长,学生将根据自己专业兴趣在老师指导下,自由选择相关模块课程,完成人文艺术类、管理类与技术类选修课程。与数字人文突出的实践特征相切合,深化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环节,通过数字人文项目设计和数字人文项目实践,尤其以数字记忆项目为依托,深化教学、科研与项目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切实体会人文学养、数字方法和工具的融会贯通,并培养学生文化分析和数字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能力。注重国际交流与对话,注重通过课程理论学习和项目实践学习来推进学生研究能力的提升,鼓励并指导学生以项目实践为基础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或数字人文国际赛事,进一步扩展其国际视野和提升其国际对话能力。

培养特色


 本学位培养的是信息资源管理、数字技术、计算机、历史学、语言学、艺术学、媒体传播等交叉学科人才,以研究项目实践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多学科的学习和通识教育。
研究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问题导向思维、创新研究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数字人文相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到文化要素分析、数据采集、数据组织、数据分析、产品开发的项目实践,从理论到实践双向视角系统构建了数字人文的知识体系。
面对复杂的人文现象和数字技术,突出并创新文化分析、数字技术的工具性作用,拓展数字技术在人文社科研究中的应用。
实践教学内容与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本科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等项目指导相结合,聘请优秀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作为助教参与研讨课程和课外深度指导,形成梯队式传帮带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注重国际交流与对话,注重通过课程理论学习和项目实践学习来推进学生研究能力的提升,鼓励并指导学生以项目实践为基础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或数字人文国际赛事,进一步扩展其国际视野和提升其国际对话能力。

课程设置


 学生完成荣誉研究辅修学位项目设定的培养方案和要求后,可获得荣誉研究辅修学位。本学位培养周期为2年,获得学位需要完成30学分,其中专业课程22学分,创新研究与实践课程8学分(其中毕业论文4学分)。学生在本学位项目中所完成的课程学分可替代主修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学分和发展指导类课程的学分,最多可替代12学分。
课程设置具有如下特征:
1.精配套:参照国外教育项目设计精选本项目课程模块。
2.首创性:每一门课程都是(国内)首次开设;
3.多学科:根据该领域需要配置不同学科不同专长教师;
4.开放性:除校内教师外,吸收校外有关专家以多种方式参与项目教学;
5.双主体:教师和学生同为主体,多方式调动学生主体意识和角色;
6.三位一体:每一门课都力图实兼顾教学、科研、实践三种功能,在理论学习基础上融入小创意、微设计、独立项目,实行项目教学。

其他特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