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项目阶段性经验交流会在明德主楼第一会议室召开。校党委书记靳诺、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吴付来、副校长洪大用出席,“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项目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负责人以及各项目执行委员会负责人参加了会议,“数字记忆”、“明德人文”、“明德环境”、“明德中法”、“明德数据”五个项目的负责人分享了“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项目的开展情况及相关组织经验。
人文北京、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数字记忆”项目执行委员会主任、导师,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冯惠玲教授介绍了“数字记忆”项目的具体情况。她谈到,“数字记忆”是指将国家、地区、社会组织的历史、文化用数字信息的方式呈现在网络媒介中。作为一种网络文化资源,世界记忆网有两千四百个记忆项目,但在大陆地区仍是一片空白。冯惠玲教授介绍到,“数字记忆”项目沿袭“北京城市记忆”数字资源库建设,迄今已经完成了14个专题,其中有6个项目已经上线。同时,“我的北京记忆”互动网站上单独开辟出了“众创空间”模块,向大众展示“数字记忆”项目学员的研究成果。
冯惠玲教授指出,“数字记忆”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项目是立体多维、文理兼容的,具有很强的现代感、创新性和体验性,为突破原有的学科范畴提供了一种可能。极高的社会文化价值、跨学科性、参与性、积累性、学科成长性是其鲜明的项目特点。她表示,学院将继续摸索经验,努力搭建好这个长知识、长本领、驰骋思想、展现创意的平台。
以下是冯惠玲教授发言全文: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实施方案》有关要求,我们学院举办了“数字记忆”项目。所谓“数字记忆”,就是把国家、地区、社会组织、事件的历史用数字信息以专题的方式组织起来,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今天想说两条:项目特点和大致做法。
一、项目特点
1、社会文化价值。数字记忆是一种网络文化资源,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了数字记忆项目,世界记忆网已有2400多个项目,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都有了地区数字记忆,而我国大陆地区还基本是空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记住乡愁”,六中全会提出文化自信,就是这个时代忘记、丢掉的文化太多了。大众喜爱记忆,怀旧盛行,我们做这件事,把零零散散的记忆资源汇集起来,雅俗共赏,非常可能产生文化共鸣。
2、跨学科性。典型的人文与科技的融合,涉及历史、文化、传播、资源管理、法律、艺术、信息技术等等。历史文化浅薄,记忆的真实、完整、深刻难以达到;科技不足,难以给人最好的观感和体验。如何采集和各类资源、如何传播、如何保护知识产权,如何制作数字内容专题等等,都需要专门知识。事实上一个有内涵有体量的记忆项目一定需要一个跨学科团队实施。
3、参与性。这个项目需要在创作中学习,学生们不是上课式学习,也没有标准答案,而是实践式学习,每一个专题都是一次创作创新,每个参加项目的学生都会有很高的参与度。
4、积累性。推出这个项目之前,我们学院已经做了两年多“北京记忆”,正在进行14个专题,6个上线。此外还为浙江做了古村落记忆。我们还开发了与北京市民互动的“我的北京记忆”网,“北京老照片时光机”软件等等,希望“北京记忆”成为人民大学为北京文化建设做的一件厚重的、长久流传的事情,同学们的加入将增加更多的专题内容和传播手段,这个平台将越来越丰富。
5、学科成长性。这个时代数字内容产业有着极大的发展前景和社会需求,但是人才的缺口极大。我们做“北京记忆”时发现,社会上想做数据库、做网络资源的需求太多了,而能够全流程做下来做得漂亮的专业人才太少了。目前很多高校开设的主要是动漫类文化创意专业,没什么做历史文化方面的数字内容的教育。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试验田培养专门人才,掌握系统知识和能力,不仅能就业,还有很大的创业空间。这个领域可能成为一个有活力有需求的学科增长点。
二、大致做法。根据上述五个特点我们的做法是:
1、为了体现其社会文化价值,我们注重人文素养培育和陶冶,比如集体读书(已经集体阅读了《诗经》和柏拉图《理想国》,还计划阅读一些文化、艺术、北京历史方面的书)。参观(已经组织去古城西安参观了六家文博单位,包括数字博物馆);文化讲座(已经讲了北京历史文化、还打算安排艺术、传统文化、知识产权、语义关联等讲座,下个月有台湾大学数字人文方面的专家来做讲座)。
2、在跨学科性方面,项目学生来自11个学院,文理皆有;指导教师来自8个学院(信息、国学、历史、文学、法学、新闻、艺术、信管),也是横跨文理,还有一位来自网络文化公司;活动也是跨学科,有文化历史艺术传媒,也有网页实现技术,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应用。
3、在参与性方面,一是参与项目,已经开始自由组合项目小组,导师团推荐了十几个题目,学生也可以自由选题,12月底提交初步设计方案,这个过程将充分展示同学们的创意和能力。二是小鬼当家,5位学生辅导员都是原来参加过北京记忆项目的高年级本科生或或硕士生,和项目组同学一起讨论项目策划设计分工和实施,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三是互相学习,我们将通过项目讲评交流等方式,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分享创意。
4、在积累性方面,我们在“我的北京记忆”互动网站中辟出众创空间,争取让学生们独立完成的专题可以上线展示,丰富“北京记忆”的内容。我们很期待他们的创意专题。争取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之前,让“北京记忆”网上内容比较丰满,向国内外宣传北京文化,并逐步成为人民大学的独有的文化资源。
5、在学科成长方面,已经在本科开设了“数字记忆”选修课,这是一门兼有理论、方法和技术的课程,由4位老师联合开设,全班同学到浙江古村落考察,共同参与了浙江一个有4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高迁村的数字记忆项目,完成了采集信息和脚本制作,厚重人才项目将继续推进项目制作。我们在项目中还鼓励同学们面向需求和市场,尝试创新,让同学们尽量掌握数字内容资源建设的全流程,形成一定的独立运营能力和创业能力。
总之,这个项目立体多维,文理兼容,现代感、创新性和体验性很强,我们努力摸索经验路径,为同学们搭好这个长知识长本领,驰骋思想展现创意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