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1日上午,人大信管·求是讲坛——“珍贵文献遗产保护与修复关键技术”学术沙龙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沙龙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贝叶经墨迹和色料稳定性评估与稳固技术材料”课题组、中国人民大学重大研发规划项目“西域文献整理、挖掘与抢救性保护”课题组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张美芳教授召集,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讲师李冰博士和山东省档案馆孙洪鲁研究馆员主持,邀请了数位国内文献保护修复领域的知名专家,分享了文献修复和保护的最新理论见解、实践经验和创新技术,共商文献保护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展望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新图景。
本次沙龙的报告嘉宾有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玉虎教授、原中央档案馆刘小敏副研究馆员、国家图书馆宋晖副研究馆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王珊研究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修复科科长邢洲,以及王亚亚、于晨、练晓东等三位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
李玉虎教授首先进行主题报告《濒危报纸、期刊等双面字档案修复保护研究和工程实施》,分享了不同保管状态老化、糟朽文献的抢救性修复和保护的案例研究。
刘小敏副研究馆员分享了报告《清代金榜破损因素及小金榜的修复》,介绍了35件焦脆、褪色小金榜的全手工修复流程、修复难点及创新技术。
宋晖副研究馆员在《敦煌遗书修复保护》报告中对馆藏卷子装敦煌遗书的保存情况和病害问题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修复方法,通过保护修复工作,提高了敦煌卷子的机械强度,改善了其保存状况,恢复了完整外观,敦煌遗书原有的文物信息和价值得到了良好展现。
王珊研究员在《谈最小干预原则在藏纸文献修复中的应用》报告中指出,最小干预修复原则是文物修复中的重要原则之一,旨在尽量减少对文物的干预,保护其原始性和真实性,报告以藏纸文物修复为例,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展示了最小干预修复原则在藏纸文物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
邢洲科长在《馆藏档案修复实例》主题报告中指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数量繁多、装帧精美的明清档案,但其中部分档案出现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病害情况,他基于长期实践,总结了具有代表性的修复关键技术,探讨并提出了珍贵档案文献的保护范式。
博士研究生王亚亚在《珍贵破损西域文献的抢救性修复与保护》报告中详细阐述了开展西域文献修复工作时,应用多种无损和微损方法分析其表面形貌、成分结构和病害特征的方法,构建了针对西域文献复杂多样保存现状的修复方法体系,创新设计了基于“存”与“用”的保护方式。
博士研究生于晨分享了《贝叶手稿制成材料特性与保存状况分析》的报告,介绍了借助科技检测手段挖掘贝叶手稿制成材料的结构与成分特性、识别和分析贝叶手稿典型病害特征与保存状况的方法,着重分析了制成材料与贝叶长期保存之间的关系,认为关注制成材料与长期保存之间的关系尤为必要,以此为贝叶手稿实体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有益参考。
博士研究生练晓东汇报了《基于化学材料工艺开发揭胶和脱酸新技术》,认为利用化学理工知识研究开发适合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材料和技术是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互促进的重要策略,报告重点阐述了基于化学材料和技术开发的揭胶和脱酸新技术,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共鸣。
最后,故宫博物院的修复专家王允丽研究馆员、中央档案馆保护技术处处长曹佳妮等与部分报告嘉宾进行了交流讨论。
随着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战略的发展,文献保护与修复工作得到社会各界关注与重视,不同领域的专家与学者积极参与有关珍贵文献保护修复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此次沙龙为档案、古籍、手稿等珍贵文献遗产的保护修复、鉴定、复制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议题,探讨了
保护修复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科学依据,加强了档案、图书、文物、化学的跨领域、跨学科的交流合作,并进一步推动了文献保护与修复的学术研究与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