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9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北京(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主办的 “北京·我们的记忆”座谈会在在稻香湖公园湖景酒店第五会议室顺利召开,座谈会主题为“保护北京历史文脉、留存北京文化记忆”。本次座谈会特邀12位在北京文化和记忆保护领域具有卓越研究成果或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和文化界人士出席并参与会议研讨。中国人民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人文北京(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记忆”项目负责人冯惠玲教授,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徐拥军副教授,“北京记忆”项目法律顾问姚欢庆,研究中心研究员何庄副教授、梁继红副教授、牛力副教授、加小双博士,以及“北京记忆”项目组的师生代表总计30余人参与了会议研讨。

研讨会现场

 上午九点,“北京·我们的记忆”座谈会正式开始,会议由执行主任徐拥军副教授主持。会议伊始,徐拥军副教授介绍了与会嘉宾并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徐拥军副教授向大家简单介绍了研究中心的历史沿革、研究领域、重要成果等中心基本情况,以及此次会议召开的相关背景和期望。

 接下来,研究中心主任冯惠玲教授对于大家的到来表示了感谢,并向大家介绍了“北京记忆”数字资源平台项目的基本情况及未来的发展计划。冯惠玲教授指出,城市记忆是一座城市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纽带,并为城市未来发展和创新提供源泉和活力,为保护和传承北京历史文化,“北京记忆”项目团队自2013年起开始搭建以“两站一库”为总体框架的北京文化资源大型数字平台,目前在多个方面都已取得一定的进展。

冯惠玲教授讲话

 随后,中心研究员梁继红副教授从“北京记忆”数字资源的采集、组织与著录、专题展示等方面介绍了“北京记忆”数字资源库的基本概况。中心研究员牛力副教授介绍了“北京记忆”专题网站,称“北京记忆”网站是基于OAIS数字资源库系统的综合展示平台,目前已推出9个特色鲜明的专题网站。接着,中心研究员加小双博士介绍了“北京记忆”互动网站,她指出互动网站——“我的北京记忆”,旨在搭建北京居民、海内外北京文化爱好者的互动交流记忆空间,将资源征集与网页展示融为一体,实现众创与众享。

 短暂的茶歇后,各位特邀嘉宾与中心研究员共同讨论北京文化记忆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路径。首先,“北京记忆”项目法律顾问姚欢庆副教授就“北京记忆”项目中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了简单介绍,称人文北京资源库在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对知识产权尊重和保护,双方之间开展合作是互利共赢,双向提升的选择。接着,白鹤群(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刘伟(熊猫慢递总经理)、李冬(厨师漫画人、摄影家)、程文(北京电视台《最北京》栏目编辑)、傅察丹青(职业油画家)、胡继禹(胡游京城博主)、师毅(“北京脉搏”微信公众号负责人)、杨波(北京老照片收藏家)、王可达(北京大学燕园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学术部副部长)、双彦(泥彩塑和兔爷传承人)等专家学者和文化界人士都结合自身所从事的北京记忆建设实践,指出了当前北京记忆保护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并为北京文化记忆保护和传承工作未来的发展建言献策。同时,与会嘉宾都对“北京记忆”项目的平台优势和资源优势表示了认可,表示愿同人文北京(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一道为北京文化记忆的保护和传承而努力,做好这件具有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大事业”。本次座谈会取得圆满成功。

与会嘉宾

 本次座谈会将热心于北京文化和记忆保护的专家学者和文化界人士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关合作的建立将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北京记忆,推动北京文化建设。

众人合影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北京(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始终以保护和传承北京文化记忆,推动北京文化建设为己任,是人文北京理念的积极倡导者和北京文化形象的积极传播者。从2013年起,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北京研究中心主任冯惠玲教授开始主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特别委托项目“‘北京记忆’——北京文化资源大型数字平台”(http://www.pekingmemory.cn/)。该项目从人文与艺术的审美视角出发,综合运用多种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北京文化进行深度、丰富、趣味地数字展示与传播,使之成为网络时代北京城市文化的新名片,北京人文价值输出的重要窗口。想要了解更多关于“人文北京”和“北京记忆”的资讯,请关注“人文北京”(ID:mypekingmemory)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