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度参与全球对话、交流互鉴,积极提升学科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举办了“国际学术交流周”系列活动,邀请多位国际信息科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莅临中国人民大学分享前沿研究成果,并与学院师生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

4月17日上午,国际学术交流周第一场主题讲座“数据科学与数字人文”举办。邀请了英国思克莱德大学信息科学系的两位知名专家Gobinda Chowdhury教授和SudattaChowhury研究员,共同探讨数据科学与数字人文领域的学术前沿话题。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刘越男教授出席并致辞,学院国际交流中心主任王迪博士主持。

Gobinda Chowdhury教授是英国思克莱德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资深教授,曾任英国诺桑比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院长,iSchools联盟主席,在信息组织和检索,数字图书馆以及信息用户和可用性等领域进行了长期研究。Sudatta Chowdhury博士是英国思克莱德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副研究员。多年来在新加坡、非洲、澳大利亚和英国多所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并出版多部著作。

就数据与信息的可持续发展,Gobinda Chowdhury教授探讨了信息科学领域如何促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并应对关键挑战。Gobinda认为,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数据缺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科技鸿沟以及公众信息获取差距等诸多挑战。作为数字时代公众获取信息的关键机构,图书馆的可持续性对于SDGs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Sudatta Chowdhury研究员介绍了数字鸿沟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影响。Sudatta解释了数据鸿沟的具体含义,并指出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公众提高数字素养和信息素养,培养数字技能和信息技能,最大化利用数据和信息以满足其学习、工作和娱乐等需求。Sudatta表示,信息部门在弥合数据鸿沟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就数字人文、文化遗产与创意经济,Gobinda Chowdhury教授阐述了关于文化遗产内容获取、数字足迹和搜索路径的见解。通过分析NMS和NGS的热门话题和趋势发现:第一,数字用户的搜索行为是为了满足某种特定需求而进行;第二,用户偶然接触的数字内容与刻意搜索到的内容一样多;第三,数字收藏中蕴含着许多难以通过表层访问获取的信息。Sudatta Chowdhury研究员以用户、元数据和索引为主题,解释了以用户为中心的索引方法如何促进访问和使用。研究通过开展数字馆藏在线访问实验和初始日志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偏好有助于推动以用户为中心的文化遗产机构改进数字基础设施;第二,需要改进数据标准以帮助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支持更及时、更广泛的元数据标记;第三,未来工作应开展无许可证问题、具备良好数据标准、考虑不同用户兴趣的小规模实验:第四,需要针对目标用户进行特定了解以改进界面。

分享结束后,与会嘉宾就参会者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解答,现场交流气氛活跃。会后,刘越男教授、王迪博士、杨泽坤博士与两位学者进行了深入对谈,就未来两院间可能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成功交换了意见,如师生互访、科研合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