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多模态档案保护与开发国家档案局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档案系承办的以“扎根中国大地,构建中国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为主题的求是讲坛,在立德楼810成功举办。受邀领导和专家、档案行业专家、档案学专业师生70余人参加会议。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一级教授、数字人文研究院院长冯惠玲,国务院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兼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张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刘越男,安徽大学江淮学院院长、教授李财富,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周耀林,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教授任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任、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徐拥军,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胡广伟,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档案系系主任钱毅教授、系副主任连志英教授、张美芳教授、黄霄羽教授、马林青副教授、加小双副教授、周文泓副教授、杨文讲师、李冰讲师、练晓东讲师参加了此次活动。刘越男主持开幕式。

冯惠玲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中国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应该建立在我们的实践土壤上,建立在我们对全球档案前沿动态的了解基础上。她特别分享了三个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现象:一是中国民营档案企业的快速崛起,并在技术创新和服务拓展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二是档案数据要素在跨界应用中的价值实现,突破了传统档案管理的边界;三是国际档案界对“可及性”的强调,体现了档案事业本质的回归。

本次论坛共设置了三个专题研讨环节。

第一环节聚焦“档案学基本范畴与中国语境的理论重构”议题展开讨论,由加小双主持。

徐拥军、李财富、杨文老师分别作主题发言。徐拥军以理论溯源为起点,阐释了通过解构中国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核心概念并强调建构中国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人文维度、系统剖析研究取向,为建构中国自主的档案学知识体系指明方向;李财富紧扣学科发展关键议题,从学科边界与学科地位两大维度切入,着重强调融通多元资源对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性;杨文立足中国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议题梳理与理论反思,深挖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逻辑,从理论凝练、话语总结、历史研究、知识共同体构建、评价体系建构等多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第二环节聚焦“AI迭代演化下档案学学科体系的重构路径”议题展开讨论,由周文泓主持。

胡广伟、任越、连志英分别作主题发言。胡广伟以数字化转型阶段为锚点,通过剖析数据要素争议与隐忧,揭示数据思维演进与政府职能定位,为档案学在数字化浪潮下的发展提供底层逻辑支撑;任越从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变革趋势与现实困境出发,以素养、师资、协同等维度提出破局路径,夯实学科人才培育根基;连志英聚焦AI驱动范式对档案学研究对象与研究范畴带来的影响,提出需基于AI驱动范式对档案学学科体系进行创新发展学科体系的重塑,深入阐释AI技术与知识体系的耦合机制,凸显计算档案学等新兴领域的重构价值。

第三阶段聚焦“新时代红色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与传承”议题展开讨论,由马林青主持。

周耀林、张美芳、黄霄羽分别作主题发言。周耀林围绕“Z”时代特征,深入剖析红色档案文献传播的现实梗阻,并以六维策略构建了数字时代红色档案文献传播的新路径;张美芳直面红色档案文献保护工作中的问题,创新性地构建了预防性保护为基础、抢救性保护为重点、系统性保护为目标的三维保护体系;黄霄羽解读了红色档案、赋能和文旅融合的核心概念,并从功能提升、品牌塑造、形式创新等维度,提出红色档案赋能文旅融合的多元策略。

会议交流环节由钱毅主持。与会师生就档案学科发展等话题与专家进行了热烈交流。现场学术氛围浓厚,充分展现了档案学界的创新活力。

张斌在总结发言中高度评价了本次论坛的学术价值,对各专家的精彩分享表示衷心感谢。

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