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4·25重要讲话精神,践行“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的历史使命,切实提升我校数字人文成果的社会影响力,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北京记忆”大型数字记忆项目,应策展人及组委会邀请,隆重亮相“2025中关村论坛·亚洲数字艺术展”。展览于2025年4月1日起正式向公众开放,展期持续至9月28日。
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的配套活动,“2025亚洲数字艺术展”在北京市海淀区三山五园艺术中心举办。本次展览汇聚了来自6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件数字艺术佳作,集中展现人类艺术家与人工智能协作共创的无限可能。“北京记忆”项目的加入,不仅为展览注入了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与鲜明的城市文化特色,也为数字人文学术成果的公众推广与国际传播开辟了全新的路径。
本次展览以“多智能社群”为主题,聚焦人机协作与创意增强、人工智能的透明性与可解释性。天津美术学院院长、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邱志杰表示,“亚洲数字艺术展”旨在搭建全球数字艺术家的交流平台,凝聚中国数字艺术创作者的创新能量,并将这一能量播散至更广阔的社会空间,逐步构建中国科技艺术的自主话语体系。展览近年来不断进步,一方面,科学家的深度介入使展览内容愈发“硬核”;另一方面,大众的广泛参与显著提升了全民数字素养。
“北京记忆”大型数字记忆项目由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院长、人文北京研究基地主任、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国家一级教授冯惠玲主持,汇聚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历史学院、国学院、文学院、艺术学院等多学科力量,是中国人民大学新文科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之一。自2013年启动以来,项目团队积十余年之功,聚数百人之力,围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北京城市记忆,持续推进数字化建设、传承与传播工作,已成为全球特大城市叙事型数字记忆平台的典范,为北京档案史料学术研究、城市记忆追溯建构及文化遗产“两创”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作为展览的开幕活动,3月29日下午,“共创多智能生态”沙龙暨海淀区政协数字创意应用委员工作站2025年第一次活动于展览现场举办。活动由亚洲数字艺术展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教师陈抱阳主持,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师、数字人文研究院研究员王一楠现场为与会嘉宾详细介绍了“北京记忆”的建设理念与最新进展,并深入探讨了数字人文与数字艺术自上世纪50年代几乎同日兴起以来从互化到共生的发展历程,以及二者深度融合的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