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上午,在第十七个国际档案日来临之际,由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学校档案馆联合主办、“档案管理学”吴宝康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承办的“院馆联动档案日,专业赋能传新知”主题活动顺利举行,活动得到了北京市公共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的大力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刘越男、教授黃霄羽,档案馆常务副馆长李家福、副馆长蒋利华、人事档案室主任曾蒙田,北京市公共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档案服务处处长张杰、干部何红丽、白名媛出席,工作室本硕博成员和全校不同学院30余名师生共同参与活动。活动旨在把握6.9国际档案日契机,为全校师生、特别是毕业学子的人事档案问题指点迷津,进一步拓宽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应用场景。活动由蒋利华主持。
郑水泉指出,此次档案日主题活动联动学校内外多部门,是“课程思政”“学术思政”“实践思政”三位一体思政育人新路径的创新探索,也是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学校时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活动将专业教学与实践思政深度融合,通过现场科普和互动研讨实现“专业赋能”。这种创新形式既有助于发挥档案学应用学科专长,为全校师生传播人事档案知识,彰显档案学育人团队和档案管理部门的责任担当;又有助于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相互融通,进一步深化以档案学专业为代表的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实效。活动既提升了参与者的档案意识,也推动了档案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走深走实,可以为学校其他学院相关学科课程思政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刘越男代表学院向学校和北京市公共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对活动的大力支持与鼎力相助表示感谢。她表示,黄霄羽教授深耕人事档案领域多年,作为中组部、教育部和人社部人事档案培训专家,持续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不断积累并输出人事档案的相关成果。本次活动把握国际档案日契机,汇聚多方力量为高校师生人事档案问题答疑解惑,是提升社会档案意识和拓宽课程思政育人场域的创新举措。
活动精心设置了专题讲座、政策分享和交流互动环节,干货满满,精彩纷呈。
黄霄羽作了主题报告《人事档案知多少》,对学生档案、毕业生档案、毕业生人事档案等相近概念进行理论解读,梳理了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的政策规定,并结合丰富的现实案例讲解了人事档案的价值功能和转递要求。报告既基于文献研究和政策文本明晰了人事档案的核心概念,区分了人事档案与个人档案的异同;又利用现实案例说明人事档案规范形成和管理的必要性,引导在场师生高度重视人事档案的重要价值。
曾蒙田介绍了人事档案管理的业务知识,介绍学校档案馆概况以及各科室的职责范围,重点针对毕业生人事档案的常见问题,为在场师生提供了档案管理、转递和查询的具体指导,引导学生、特别是毕业生严肃对待人事档案,规避利益风险。
白名媛提供了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的政策分享,介绍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的政策要求和流程规定,分享人事档案管理政策更新情况、档案转递规范、线上办理指南以及各项注意事项,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一份详尽的人事档案管理指南,确保人事档案科学、安全地转递和管理。
在交流提问环节中,现场师生主要围绕学校学生档案的保管场所、学校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留学人员档案的处理方式、学生档案的政审使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后续补充、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弃档”的严重后果等问题展开交流。现场各位专家分别从理论、政策和实践等方面,给予了详细而准确的解答,共同提醒高校学生,特别是毕业生务必高度重视人事档案,规范人事档案的填写,关注人事档案的转递,避免“弃档”“死档”现象的发生。现场交流氛围热烈活跃。
李家福总结指出,此次主题活动以迎接第十七个国际档案日为契机,就人事档案管理问题向与会者传授理论,传播知识、解读政策、讲解业务、剖析案例,为即将踏入社会的同学提供了实用性指导和帮助,令在场师生受益匪浅。活动主题契合新时代教育改革方向,活动形式充满创新,活动开展多方受益。期待进一步加强院馆合作交流,共同推动学校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
此次活动乘国际档案日之东风,联动校内外多方力量为全校师生的人事档案问题答疑解惑,既是档案教育机构联合业务部门“专业赋能”的使命担当,也是积极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创新尝试。活动聚焦与学校师生利益紧密相关的人事档案,揭开了人事档案的神秘面纱,提醒师生高度重视人事档案对个人权益维护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是“理论联动实践”“课程融合思政”立德树人育人模式的积极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