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完善档案信息化发展保障机制,实现数字赋能档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5月10日下午,北京市档案馆程勇馆长一行来我院进行工作调研。院长刘越男出席并主持此次调研活动。


北京市档案馆办公室主任许彦斐、信息技术处处长王钧、数字资源管理处处长崔伟、信息技术处副处长杨中营、办公室副主任申士鹏及信息技术处、数字资源管理处相关同志陪同来访。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档案系主任钱毅教授、副主任连志英教授、档案系黄霄羽教授、数字人文系杨建梁博士参与座谈。


程勇馆长一行首先参观了学院数字人文技术实验室,刘力超工程师介绍了北京记忆等数字记忆项目的开展情况,并演示了三维扫描仪的使用。



程勇表示,此次调研是希望借助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的人才、技术等资源,重点围绕智慧化转型中的一些重难点、发展瓶颈问题,厘清北京市档案馆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更好地利用技术赋能档案资源开发的可行措施,将信息技术纳入档案建设过程。



与会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提出了各自的建议。钱毅指出要实现档案著录的标准化,需要区分应用场景,找寻不同种类档案的规律,对人工、机器的利用进行深入的挖掘,档案信息长期保存要建立一套标准的档案备份规范。连志英提出档案数字化建设涉及对档案资源内容的开发,同时促进数字化到数据化的转变,档案的数据化可以借鉴数字人文的范式。黄霄羽表示技术赋能是档案发展的大趋势,从服务的角度来说,技术手段是档案馆智慧化转型的支撑,着眼点应落在内容上,立足馆藏优势,打造自身特色。杨建梁博士结合自己的研究谈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档案开放审核的技术可行性。


刘越男提出实现数字赋能档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要依托于数据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可以尝试整个行业的联动,在数据治理方面先行先试,同时,档案馆的数据治理应遵循从质量提高型到信息分析型的步骤。


双方还进一步对档案数据化过程中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开放审核自动识别的具体实施、音视频等非纸质档案的管理和档案数据治理的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