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是全国36所A类“双一流”高校之一
本学科是中国人民大学14个A类“双一流”学科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是全国36所A类“双一流”高校之一
本学科是中国人民大学14个A类“双一流”学科之一
我院拥有全国领先的信息资源管理教学和科研团队,
共有
全职教师 39 名
其中教授 15 人
副教授 18 人
拥有
4 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 位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
1 位长江学者
1 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6 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1 位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
2 位北京市教学名师
3 位“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获得者
3 位“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
1 位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我院学者在图情档领域担任着重要的社会职务,其中 冯惠玲教授 为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组召集人,也是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我院拥有全国档案领军人才 4 人,全国档案专家 8 人。同时,学院有多位教师在在国际顶尖信息学院联盟、国际档案理事会、国际标准化组织任职或担任专家。
人才计划开设“数字记忆”厚重人才培养计划、数字人文荣誉辅修学位,提供最前沿的数字创新人才课程体系。
创新培养拥有“数据智能与数字人文品牌发展中心”,实施面向本科生的“实践导师制度”、“学业导师计划”等,构建面向信息资源的研究型本科生培养体系。
应用实践完整的信息资源学科实验平台;20余家信息资源管理先进单位挂牌建立教学实践基地。打造信息资源应用型人才实践体系。
占位占位依托学院人文北京研究中心、数字人文实验室,通过荣誉辅修学位引领学生掌握人文知识理论、数字技术应用、历史文化传播、创新创意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着力于培养兼具人文素养与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的综合型研究人才。
学院致力培养唯实唯新的厚重人才,一向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精心打造全面发展的舞台、自我完善的空间,提供深入社会、了解实践、国内外实习的渠道,学生在校运会、健美操、实践团、礼仪文化月、一二九大合唱等各项活动中取得傲人佳绩,获得全面成长。以下学术活动已成为特色品牌:
学院系国际顶尖信息学院联盟iSchools理事会成员单位,国际信息资源管理学会(IRMA)及国际档案理事会(ICA)在中国大陆的首个会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北京学术中心。
我院在教学科研层面与国际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与交流,与美国华盛顿大学信息学院、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信息科学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德雷赛尔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伦敦大学学院、伦敦国王学院等建立了深入密切的合作关系。
我院师生通过举办国际会议、互访交流、前沿讲座、交换项目、海外实习等形式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学院为学生提供世界银行、芝加哥多所机构、奥地利国际原子能机构等海外实习的机会,平均每年举办1-2次具有较大影响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等。2016-2019年,学院选派13名研究生(包含硕、博)赴外联合培养,10名本科生参与境外交换项目,共有125人次学生出席国际会议,其中大会发言67人次。
教育部档案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挂靠单位;
中国档案学会档案学基础理论学术委员会挂靠单位;
教育部“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重点实验室建设单位;
“中国首席信息官(CIO)联盟”发起单位;
国家电子文件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技术支撑单位;
北京记忆数字资源平台;
品牌信息分析综合研究平台;
领衔国际知名合作项目InterPARES亚洲团队。
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多年来在中国人民大学名列前茅;毕业生遍布党、政、军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国有或跨国外资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多个领域,绝大部分毕业生继续升学或出国深造。
占位占位2018年-2019年,学院本科毕业生升学攻读硕士研究生比例为70.3%,其中48.1%的毕业生就读于国内顶尖高校,22.2%的毕业生出国留学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等世界一流大学。 学院硕士、博士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100%。
机关单位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财政部、国家安全部、国家档案局、交通运输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石景山人民法院等;
事业单位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中国舰船研究院、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国家大剧院等;
企业单位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银联数据、中信信托、银信资本等;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化集团、中国化工集团、南方电网、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中国移动、广东电网、中粮集团、中航技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中建三局等。
根据学校整体“宽口径、厚基础、遵从兴趣、自主发展”的培养理念,学生在录取后,根据自身对大类所含专业的兴趣和意愿自主选择到相应学院学习,并接受学习指导和管理。在大一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按照充分尊重学生意愿,不设名额限制的分流方式,学生自愿选择学院及具体专业,并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
秉承“兼纳文理,发展智能,进德修业,唯实唯新”的教育理念,学院致力于以大学生素质能力拓展为主线、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塑造底蕴厚重的新时代信管人,以营造传承有序的氛围,建立师生互动的信管大家庭。